-
土司政治与族群历史
都柳江上游土司政治与族群历史的演变,是明以后王朝国家边政制度在贵州地方社会的逐步推行和西南诸省开发的缩影。贯穿于当地独特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过程的两条脉络,一是土司的存废及支撑土司政治基础的土地控制和催科纳赋的阶序结构的变化,二是当地不同族群阶层在不同时代里对王朝/国家正统性文化的认同和追求。明初中央王朝向贵州黔中交通线以南溪谷山地的渗透,促成了具有卫所背景的烂土司张氏政权在都柳江上游建立起来。土司张氏取代了元代以来当地“蛮官”统治的局面,也在当地培植出新的政治经济秩序。透过不断圈占土地,确立以土司为中心的地权关系,土司张氏将土著民纳入催科纳役范围而逐步形成“土民(苗夷)—部将(苗头)—土司”的阶序结构。这贯穿于明代至清初土司沿都柳江支流自南往北的扩张过程中。这项研究,或可增进我们把握民族地区政治过程与文化特质的发生发展的渊源脉络和趋向,更具整体性地理解历史上的西南开发既有力地促进国家整合,又不断在族群历史和文化观念上强化族群分歧的辩证关系。 -
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
在中国的乡村社会史及乡村人类学研究中,以“搭套”、“换工”、“帮忙”等农耕习惯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这可能是首次;以“村落共同体”与“变迁”作为核心概念,这也许是唯一。 《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集中考察了近代华北农村在农耕生产上的各种结合关系,特别是在当时极为流行的搭套、合具、换工、帮忙、役畜借用等农耕结合习惯,并尝试通过对这些农耕习惯的“近代特征”的阐释来说明处在变迁中的中国农村社会的时代性质,意在揭示:农民的日常的细小行为乃扎根于一片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平凡而普通的农耕习惯背后隐藏着乡村社会基本性格。 -
亦神亦祖
本书从超越地方史的着眼点,来研究粤西南一带呈现的亦神亦祖的祭祀现象。作者认为,神与祖先的形象与拜祭模式,关乎在大一统的礼仪与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方社会如何利用国家的礼仪来塑造国家形象与表达自身认同。这个问题,既牵涉明清时国家礼仪、地方行政、经济环境的演变,也深受文字运用、科仪专家参与、建筑形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
時間、歷史與記憶
-
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
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ISBN:9787516104828,作者:张中奎 著 -
伊隆戈人的猎头
本书是美国人类学家罗纳托•罗萨尔多基于1970年代在菲律宾吕宋岛伊隆戈山地的田野调查而写成的一部历史民族志。全书以伊隆戈人“猎头”习俗的盛衰为核心,透过细致入微的田野观察和访谈叙事,并结合教会及官方档案等文献,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伊隆戈人所经历的世仇、联姻、结盟、骚乱、生计变迁、周边异族以及殖民者、侵略者和外来宗教进入等等因素斑驳糅杂的“历史”,为读者呈现出一幅伊隆戈社会与文化、历史与现实相交织的色彩斑斓而又变动不居的画卷。作者一反人类学关于把小型的、“原初”的社会当作“与世隔绝”的、“无历史”的“冷社会”的做法,在“猎头”习俗及其变迁的脉络中生动展示了“结构”与“历史”的复杂关系,从而摆脱了由共时性描述和均质化倾向而带来的认识论的困惑,堪称历史人类学的典范。 “本书匠心独具,引人入胜。……独辟历史之蹊径,生动鲜活,尽显猎头活动对于伊隆戈社会组织原则的核心意义,及对伊隆戈个体与群体行为的有力推动。……本书在民族志写作与方法论上都有非凡意义。书中充盈伊隆戈人仇杀、劫掠与和解的材料,独一无二,让人心驰神往。……在方法论上,本书穿插口述史、生命史、田野观察与历史文献资料,经纬纵横,诸法毕集,彰显了历史民族志或民族志历史的写作方法。……《伊隆戈人的猎头》的主题令人心动,民族志方法效用卓绝,将成为民族志的经典之作。” ——Albert S. Bacdayan,《亚洲研究学报》 “本书集民族志、民族史、历史著作及自我反思于一身。……点缀民族志照片巧妙得当,给人以详尽真实之感。……当属融合民族志、历史及理论探索之佳作。” ——James A. Boon,《人类》 “岁月流逝,光芒常驻。罗萨尔多以曼妙之手笔,摹伊隆戈人谐趣之故事,实学界罕有。文辞而外,作者之方法论,亦必深启将来人类学并历史学者。” ——Paul A. Rodell,《亚洲历史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