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世纪的欧洲大学(第一卷)
《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大学的起源(第1卷)》是早期大学研究方面迄今为止最权威的著作。作者海斯汀·拉斯达尔以翔实的史料、开阔的视野,对大学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论述。该书共分3卷:第一卷探讨萨勒诺、博洛尼亚两所意大利大学的兴起与发展,第二卷重点介绍现代大学的原型巴黎大学。第三卷则集中探讨英国大学,尤其是牛津和剑桥大学。作为一个以史料见长的牛津学者,拉斯达尔对每一个细节都给予充分的史料支撑,同时给予?当的评论,让读者在掌握史料的同时又能享受到倾听历史描述的愉悦。 -
高考年轮-恢复高考三十年的民间观察
《高考年轮•恢复高考三十年的民间观察》按照高考制度改革推进的程度层次,将高考30年分为四部分:解冻、嬗变、转轨、惶惑。在每一部分前,有一个对本部分内容言简意赅的概括总结,意在向读者介绍在高考恢复三十年的链条中本部分相对独立而又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全书图文并茂,在书中每一部分中,首先是对本年度高考制度改革的全面概述。通过政策的解读、人物的描绘,事件的还原,点面结合,尽可能生动地概述该年高考的全貌。其次是介绍年度人物,选登了这三十年来的代表人物,上至政策决策者,下至普通考生,都是著者站在民间立场,在众多人物中遴选出来的。著者力图通过年度话语诠释高考重大决策,再现当时围绕高考的社会氛围。经过高考洗礼的各行各业人士,通过该书可以全面了解高考制度三十年的变迁,寻找到自己在这段历史的坐标点,触摸历史的体温,感受时代的脉搏。 -
中国大学十讲
明知说了“等于没说”,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持之以恒地关注大学的命运,正就职了那句老话:“位卑未敢忘忧国”。只可惜学识浅,撰述无多,勉强选出来的,也就这薄薄一册。 所选十则关于大学的文章,《首都的迁徙与大学的命运》、《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和《学术讲演与白话文章》三篇,是这两年新撰的,从未入集;其余七文,分别选自我已刊的五书。至于略为分隔,上编论文,下编随笔,目的是区别体例:论文用底注,尽里说细,例于研究者复核;随笔则文中夹注(夹注中的篇目,除特别注明者,均见所序或所评之书),以妨碍阅读为原则。 [目录] 自序 1 中国大学百年? 2 “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 附录一:“教育迷”的追慕 3 首都的迁徙与大学的命运——民国年间的北京大学与中央大学 4 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以无锡国专为中心 5 新教育与新文学——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6 学术讲演与白话文学——1922年的“风景” 7 校园里的真精神——《北大旧事》序 8 不该消失的校园风景——《走近中大》序 9 教育史上的奇迹——阅读南开 10 过去的大学——怀想西南联大 附录二:吴宏聪先生的《向母校告别》及相关照片 附录三:向母校告别(吴宏聪) -
东亚教育圈形成史论
一部中国教育史,就是教育逐渐脱离宗教范畴而与政治结合,后又努力建立其自主王国的历史。本书作者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梳理考察,论主了他所提出的上述观点,揭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形态与三个特质:儒学教育、养士教育、成圣教育;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所具有的稳定性和传统教育的特性有着密切的关联,且整个东亚传统教育也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同时有力地反驳了部分近代西方学者提出的所谓东方传统社会“停滞论”的观点。 -
美国教育
《美国教育:一部历史档案》(第3版)为我们呈现了自前殖民时期直到21世纪初、值得重视的美国教育全史。它以年代为线索,对美国教育发展中的每个重要时期都进行了客观的综述、并把讨论置于更加广阔的国家和国际背景中。在叙述中,作者提供了针对美国教育传统、改革和理论的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以保持客观、公正;并关注冲突、妥协和结果(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回顾了美国教育的过去,并塑造了其未来的选择。作为探究美洲土著传统(包括教育)的第一个文本,它对少数民族和女性教育也作了大量且不间断的描述。《美国教育一部历史档案(第三版)》始终关注的是深植于多数—少数族裔斗争中、贯穿美国历史的美洲土著人与不同移民者之间的文化冲突。评论家认为,在文体及其影响等方面,这《美国教育一部历史档案(第三版)》是“市场上最好的写作文本”,“它与其他书的不同之处在于清晰、易读”。 -
大学的诞生
本书描述了日本大学诞生的故事,从1877年创设日本最初的近代大学——东京大学(1886年成为帝国大学)开始,到1918年允许设置私立大学为止,期间长达40年。 作者从现代的视角回顾了这段艰难的摸索和选择过程,并勾画出逐渐形成的日本大学以及高等教育体系独特的形态与构造。他描述了帝国大学的草创和私立大学的雄起,还描述了在大学诞生过程中职业学校及中等学校的彼此定位。 有意思的是,100多年过去了,看看如今日本大学的排名,几乎于100多年前大学的草创时代并无差异。无论是国立的东京、京都、大阪、名古屋、东北、北海道,还是私立的早稻田、庆应、青山学院大学等等,只要成立得早,排名就靠前。 于是,人们不由地开始思量,日本的大学是如何维持他们的这种文化传承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