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记忆理论读本
《文化记忆理论读本》内容简介:20世纪90年代起,文化学和历史人类学框架下的“文化记忆”(das kulturelle gedchtnis)研究在德国蓬勃展开。文化学对“记忆“的研究不是从神经学或者脑生理学的角度出发的,而是将记忆看成是一个和文化、历史等范畴紧密相连的概念,它以关于集体起源的神话以及与现在有绝对距离的历史事件为记忆对象,目的是要论证集体的现状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巩固集体的主体同一性的目的;它的传承遵循着特定而严格的形式,有自己的符号系统或者演示方式,如文字、图片和仪式等;由于其对集体的主体同一性起着极其重要作用,所以存储和传播都会受到严格控制,对这一控制权的掌握一方面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权力。 《文化记忆理论读本》分三部分:第一编基础理论涉及“文化记忆”的学术演进和关联概念;第二编展示由记忆理论生发出的视角和问题,包括“记忆作为文化学的核心概念”、“什么是文化文本?”“回忆的真实性?”、“论回忆的隐喻”等;第三编讨论文学文本是如何作为文化记忆的媒介的。编选宗旨力图在展现发展脉络的同时又反映国外尤其是德国文化记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
你不属于
印度以“世界最大的电影生产国”而名闻天下。但并不广为了解的是这一事实对于次大陆的社会现实有着何种涵义。 本书题为“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配合一场由30 多部电影组成的重要 电影展映,以向观众展示印度电影的纷繁的实验面貌。当电影技术在20 世纪之初与其 令人振奋的“视觉暂留”(persisting vision)理论一起被发明之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 这样一种“视觉”如何能够存在于欧洲文艺复兴之外的世界被理解,或者为什么这样一种技术会在亚洲找到它天然的家。 在20 世纪上半页,印度的本土电影所占的本国市场份额就已经显著大于进口影片,虽 然全部本土影片的总预算加起来都比不上两部好莱坞大片。虽然这是个大市场,但它 也是一个低端、分散的市场,其渗透入次大陆社会肌理的方式应该更恰当地从文化的 而不是经济的角度去理解。 电影院是一种标志着公共领域之兴起的新重要实体,由此它也高举着很多新的社会权 利。但是,这些权利被定位于何处,它们如何被敘事性地演出?如果说在1960 年代,在宪法的保护和一个尚且健在的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的颁布下,上演公共权利的天然场所——正如阿希斯·南迪(Ashis Nandy)1998 年的标志性论文所宣称的那样——是印度的城市贫民窟;那么到了21 世纪,这些权利主要在一个数码领域中被构想出来,而同时印度政府也面临着来自网络色情和网络恐怖主义的威胁——正如夏晨星(Nishant Shah)在其2007 年的文章中所揭示的那样。 这一卷论文涵盖了针对过去30 年印度电影的写作,并试图展现印度的社会科学理论如 何尝试理解印度的电影现象。 -
文化与权力
《文化与权力》是在西方社会学界,特别是布尔迪厄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著作。布尔迪厄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理论家之一,他的著作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汉语学界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不熟悉法国思想文化语境的中国学者而言,解读布尔迪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对布尔迪厄著作的综合的,批判性的检讨,本书围绕布尔迪厄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展开,对布尔迪厄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清楚的界定与梳理,并通过详细的材料令人信眼地呈现了布尔迪厄的社会理论的学术渊源,分析了布尔迪厄如何综合了从涂尔干、马克思、韦伯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和实践,并受到萨特、列维-斯特劳斯和阿尔都塞等思想家的影响。 -
论著与生活
田野归来,杂乱的素材该如何变成民族志?人类学家究竟是“作者”还是“写作者”?民族志呈现的究竟是“他者”在“那里”的生活,抑或也带着“我们”在“这里”的生活的印迹?格尔兹带领我们阅读列维-斯特劳斯、埃文斯-普里查德、马林诺斯基和本尼迪克特四位人类学家的作品,试图探讨这些问题。可以说,本书既是他对于这些作品的品读,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类学研究及民族志写作的基本观点。 -
流动的生活
《流动的生活》讲述流动的生活,是没有定准的生活,总是在持续的不确定性状态下的生活。袭扰这种流动的生活的最剧烈、最顽固的担忧,是害怕被弄得措手不及,害怕跟不上快速变化的事件,害怕没留意“过期的”日期而死抱着已经没有价值的东西,害怕错过了掉转、方向的良机而被抛在了别人的后面。流动的现代生活之艺术以及实践这些艺术所需要的技巧中,放弃比拥有重要。流动的现代社会里生活的各种挑战,当代最卓越、最具有原创性思想的社会思想家之一,将在《流动的生活》中逐章予以追溯与揭示。 -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
布迪厄是近40年来在西方学术界中被人们引用最多的当代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他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积极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革新,试图打破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固定思考模式,创建了“建构的结构主义”的独特思想风格和理论研究新视野。他的著作极其丰富而艰深。本书作者以深入浅出和流畅的文体,系统地说明和分析布迪厄社会理论的基本脉络、主要概念及其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探索成果,分别重点地说明其中最关键的“文化再生产”、“生存心态”、“场域”、“资本”及“语言象征性权力”等范畴,并就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文化特权的再生产、权力正当化、生活风格及文化品味等当代消费社会的中心问题,做了详尽的分析,不但有助于推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系学生、研究生及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布迪厄的社会理论,而且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当代西方社会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