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隂性皮膜性快感
本書彙整美國、歐洲、日本女性面具性嗜好者的經驗。穿透一般人對「扮異性戀物症」﹙Transvestic fetishism﹚與變性慾者﹙Transsexual﹚的錯誤迷思。並且為本地情慾模式開啟全新的綜觀視野。 內容還包括其他與女性面具嗜好相關的情慾聚落: 對可愛卡通人物產生性慾的動物皮毛嗜好者﹙Furverts﹚; 喜愛氣球與膨脹性愛的氣球與乳膠膨脹性嗜好者﹙Balloon Fetish & Rubber Inflation﹚; 借助機械化動作來達到性興奮的機器人性嗜好者﹙Robot Fetish﹚; 類人的沉溺,假人性嗜好者﹙Doll Fetish﹚; 由女性統治世界的Femdom王國; BDSM的相關聚居:騎馬性嗜好者﹙Ponyplay﹚、乳膠性嗜好者﹙Latex and Rubber﹚、防毒面具性嗜好者﹙Gas Mask﹚; 台灣稱為窒息式性愛的呼吸控制性嗜好﹙Breath Control Fetish﹚; 愛上失去感覺的人?沉睡性嗜好﹙Somnophilia﹚、酒醉與昏迷性嗜好﹙Drunk and Fainted Fetish﹚與戀屍性嗜好﹙Necrophiles﹚……。 -
IKEA的真相
原來這些家具都有讀心術! 為什麼全世界的IKEA都搞得像地下墓穴似的複雜? 為什麼賣場上總堆滿了小燭台、馬桶刷?什麼是「坎普拉袋子」? 為什麼IKEA最暢銷的商品總是缺貨? IKEA是全世界最神祕的企業, 也是最擅長不著痕跡地操控顧客購買行為的家具大王。 老闆坎普拉是個專制天才與超級富翁, 卻聰明地將自己包裝成一個溫和慈祥的簡樸老人。 第一手內幕!IKEA創辦人坎普拉得力助手,揭露IKEA不為人知的祕辛! 本書作者史特納柏在IKEA服務超過二十年,並曾擔任老闆的貼身機要、英德IKEA分店高階主管,最後出任IKEA綠能科技公司執行長。這本書,是他以局內人的身分,為讀者揭開他對這家全世界最神祕公司的第一手觀察。 書中首度揭露,坎普拉這位神祕企業家,不為人知的個性與領導風格;IKEA多年來「不沾鍋」──不沾黏各種負面新聞──背後的真相,包括:多年前的抄襲風波、節儉到近乎吝嗇的文化、精心布局的環保爭議;IKEA巧妙的產品開發與採購策略、精采的行銷布局與銷售技巧──究竟IKEA讓消費者上鉤的祕密是什麼?賣場上的家具為什麼好像都有讀心術…… 這本書,是一部紙上紀錄片--一個IKEA人的貼身報導! 本書特色 ★ 第一本由IKEA前內部高層所執筆的IKEA觀察筆記,正反並陳、絕不粉飾太平的真實記錄。 ★ 深入IKEA創辦人也是億萬富豪坎普拉的身邊,跟著作者觀察真正的坎普拉,而非坎普拉想要讓你看到的坎普拉。 ★ 從產品定位、設計量產、全球供應鏈、賣場設計、行銷策略、品牌經營、企業文化形象到社會責任,讓IKEA立於不敗之地的秘密,全都在這本書中。 -
在人生的列車上
這本書是著名中國政治學者嚴家祺的一部半自傳。取名為《在人生的列車上》,也可以稱為《跨越人生的飛行》,但這一本書不是「幻想小說」,而是真實人生記錄,記錄了作者在北京、巴黎、紐約五十年不同人生的所見所聞。 作者說他的人生中途有一個「大峽谷」,只能「飛行」過去。一九八九年從北京到巴黎,他說他的人生經歷,不是感受到了中國與西方「兩個世界」的不同,而是進入了兩個不同世紀,感受到了「兩個人生」的不同,一九八九年就是作者人生的「大峽谷」。 本書雖不是作者的完整自傳, 但在作者的回憶中我們可重溫當代中國波譎雲詭的歷史。 -
我愛偷窺
一本讓人忍不住想按讚、分享的「窺視心得報告」 本書作者霍爾.尼茲維奇(Hal Niedzviecki)以詼諧又尖銳的筆觸深入窺視世界;為了深入窺視世界一探究竟,在住家周圍裝設監視器、在老婆車上裝GPS定位系統、僱用私家偵探調查自己,加入各個社交網站、在聊天室貼文、開設部落格、窺探鄰居、應徵上真人秀節目、和在網路張貼裸照的空巢期夫婦一起喝酒、舉辦臉書「朋友」派對。本書內容包含一部分作者的網路世界遊記、一部分的日記、一部分的思索與社會史、加上多位比小說角色更離奇的真實世界人物的採訪。 本書反映了越來越多人的渴望與困惑,讓他們願意用私生活細節換取情感的宣洩、他人的注目、甚至遠播的臭名。人們開始費盡心思包裝自己的形象,甚至開始把自己想成是產品,會認真去想:「我現在要更新什麼,能讓我得到更多粉絲、點閱數,或是有人來邀我上電視?」 我們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跨越了分享的界線,最終變成過度分享? 世界各地興起的選秀節目,美國真人實境秀節目高達數百個;Justin.TV的創辦人賈斯汀在頭上裝置攝影機,將自己一天24小時的生活在網路上全程轉播,並公佈手機號碼隨時接受陌生人傳簡訊來給他建議;加拿大一位兼任家教的中年婦女每逢假日便和丈夫到全世界各地著名景點拍全裸照片,並放到色情網站Voyeurweb上,每天吸引全球超過五百萬人次點閱…… 這種過度分享的「窺視文化」(Peep Culture)是一種快速興起的現象,而「塑造一個適於被窺視的形象」與「窺視他人」則已成了全(地球公)民運動。 本書同時讓我們在滿足窺視欲望的同時反思:那永無止盡揭露個人資訊的自戀衝動究竟所為何來?從而呈現科技是如何戲劇性地改變我們對於隱私、個體、甚至人性的觀念。 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停止上臉書、推特、YouTube貼文,又覺得這種生活不太對勁;小心,「楚門的世界」或許正在你生活中即時上映! -
Play‧紙標本:聽黃子欽說封面故事
我喜歡做工匠,像一個原始人做出一只碗、一把鎚子或一張椅子; 我把一本書先化為標本,然後活化它,啟動它的心跳, 希望讀者聽到書的聲音、封面的故事。 設計師「剪花王子」黃子欽,唯一珍藏作品集, 68本書,演繹68種閱讀心情。 他以傳統工匠的手感,用雙手捏剪裁磨出最適合的裝幀, 播放「不插電」「歌德」「噪音」「耳語」「搖籃曲」「原聲帶」 6種封面故事,演繹68種閱讀心情── 《誰怕艾未未》的無厘頭爆衝,藝術家艾未未的髮型像小甜甜、氣味像鬍鬚張,無限複製像V怪客。 《第一人稱複數》的人格分裂虛實交錯,斜折的書腰讓遮住五官的雙手帶來恐懼。 《留味行》的牛皮紙裱瓦楞紙書盒,將書衣立體化為溫暖旅程的 POP 展示。 《我是許涼涼》的愛情療育軟膏、《西夏旅館》的西夏文打字機、《請問么零么在哪裡?》的台灣旅遊明信片、《世間的名字》的蟲魚鳥獸足印、《紙牌的祕密》的小丑紙牌、《日本人的縮小意識》的日本紙器櫥窗…… 在故事的流動中,在作家的書寫後, 設計師以封面以紙張,將過程凝成標本, 等待讀者在書店中考古,在書本中考現, 因為有每一次的靜止,我們一PLAY就聽到書的心跳聲。 -
青花瓷的故事
瓷器,在長達一千五百年的時間裡,曾是專屬於中國獨有的發明。絲綢、茶葉、瓷器,這三樣來自「東方中國」的產品,曾經讓整個西方世界為之瘋狂。而瓷器的精美、光滑、細膩,尤其讓歐洲人深深醉心,不但引發歐洲人的豔羨,更引發歐洲人的無限想像和嚮往。 若從葡萄牙人來華算起,三個世紀內共有三億件中國瓷器在歐洲登岸,歐洲人除了瘋狂收集中國的精美瓷器,就連運送途中損壞的碎瓷片都可做成首飾出售,各國君王更紛紛成立實驗室或派出商業間諜,一心想破解中國獨霸千年的製瓷祕方。 當年「中華帝國」的天威之盛,不光光風靡歐洲大陸,鄰近的東北亞、東南亞地區,無一不為之心悅誠服。而瓷器的流通歐洲,除了激發十四世紀商業冒險活動的興起,亦與地理大發現、海上霸權的興起,環環相扣、息息相關。 「天下第一瓷都」的景德鎮,在十八世紀初無疑是全球最大的工業複合生產區,三千座窯密密麻麻遍布全鎮,每天得消耗掉一萬擔白米和一千頭豬,不但為朝廷燒製奇珍異件,為中國百姓生產家常器皿,更為世界各地的客戶特製符合當地品味和需求的瓷器。景德鎮的分工之細,工業化之精,不但比亞當斯密的工業分工理論還早出現,更比福特的汽車生產線足足早了一個世紀以上! 十八世紀中國瓷器行銷各地數量之巨,遍布之廣,已首度充分證明:一種世界級、永續性的文化接觸已然形成,所謂真正的「全球性文化」,首次於世界史中隆重登場。而青花瓷的出現,不但集工藝、美學、商貿之大成,更是東西美學相互影響下的第一件「全球化」商品。 世界史的探討雖已從多種不同貨品切入:鹽、茶、巧克力、咖啡、馬鈴薯、香料、絲綢等,但比起其他商品的單向旅程:香料吃下肚,絲綢穿上身,終而褪色或消失,瓷器最特別的是以完整成品形式外銷,不僅歷時常在,而且成為媒介,跨越遙遠的距離,承載著文化意涵,藉由貿易形式在世界各地流通,促成不同文化的交互影響。 青花瓷的寰宇之旅,是全球化首次真正興起的濫觴。而從歐洲人發現製瓷祕方的那一刻起,中華帝國的命運也從康雍乾三朝的豐華盛世,悄悄步向近代三百年的動盪不安與衰頹。英文小寫的「china」,竟與大寫的「China」,如此命運相同,令人扼腕。 瓷器自七世紀發明問世以來,始終居於文化交流的核心,中國瓷器則反映了世界史中一項規模最龐大的文化轉型活動。《青花瓷的故事》藉由瓷器,將中國、印度、伊斯蘭世界、歐洲、日本、韓國、東南亞、東非的歷史合為一體,強調國際各區域間的交流、互動、影響,使我們對世界史有更清晰深入的認識。不但結合「生產、分配、消費的歷史」、「科技、貿易、藝術的歷史」與「社會、商品、文化、政治、文學的歷史」三者於一爐,既關注於細節,又清楚聚焦於全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