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天作镜
香港散文大家刘绍铭先生的精选集。在包罗万象的话题中,时而闪现生活的“精彩的破绽”, 常能捕获啼笑皆非的瞬间,令人羡慕嫉妒。他在笔墨中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在公共空间发表自己的精彩见解。是我们身处的时代真正需要的好文字。 -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大部分的稿件,是作者这两年来先后发表在报章上的文章。其余散篇,见《香港文学》和《文学世纪》。在文字身价贬值“玩残”的时代,我还笔耕不断,一来是为了经济收益,二来是积习难改。写作一旦成了爱好,终生也戒不掉。这年月,文字虽难再感人,但至少还能感动作者自己。有些当年刊在台湾地区报纸副刊的旧稿,事隔多年,我还不时拿出来翻阅,像重刊在本集的《怀念旧台北》是一例。这类旧作现在重刊,一来是为了重温旧时情;二来是今日的我,童心已尽,再也写不出这种文章来。集内有《写不过自己》一文,讲的就是这份心情。 -
浑家·拙荆·夫人
本书作者为著名评论家,具有国际视野。本书论述的都是现当代一流作家,为作者主编的几个文学系列写的序言合集。论述林行止、董桥、夏志清等人的散文;陈映真、白先勇、张大春等人的小说。文章情理并茂,每篇都是可读性极强的好散文。 -
吃马铃薯的日子
《吃马铃薯的日子》不是自传文学,但既然涉及我个人一些经历,总可算作自传文字。我记下这段生平的用心,是为了励志。当然,今天香港的社会环境,与五十年代是云泥之别。但我相信,即使今天大部份香港青年在求学、就业和生活都有改善,总还有一些人是个例外。《吃马铃薯的日子》,也就是为了这一类没有享受到父母或社会福荫的人。 书中的《童年杂忆》,成于八十年代,却可看作《吃马铃薯的日子》的前身。抚今追昔,吃马铃薯的日子,比起童年那段岁月来,并不算是什 折磨。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栉风沐雨、旰食宵衣,也是值得的。 我想香港一定有不少与我童年经验相似的孩子。我希望他们看了本书,也会像我当年的决心一样:咬牙,挣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