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认同与语言焦虑
《文化认同与语言焦虑》: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之间的交流加深,冲突也随之日增,由此产生的身份认同与焦虑问题日益明显,人文科学越来越希望在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沟通与理解的可能性上作出贡献。在此背景之下,文书所集文章,话题直接涉及广受瞩目的学术前沿课题,与会者皆为海内外的知名学者,每篇论文自成体系,又彼此在方法论上互为补充。既是对学术研究本身的一次推进,又是利用新的认知工具,对如何有效化解焦虑与实现认同的一次反思。 -
史迹 文献 历史
考古文献资料、域外材料的大量出现,极大地增强了史料的丰富性,而历史文化变迁带来的认知转向,则引发了史学研究范式的突破。在此背景下,历史记忆越来越成为目前史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记忆与书写也日益得到史学家与人文学者的重视,并成为学术研究中的重要范畴,为很多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乃至宗教学等人文学科扩展了新的分析视角。由此,本书的文章结集,既是对学术研究本身的一次推进,又是利用新的认知工具,对自我认同与中外交流有效性的进一步反思。 -
雅言与俗语
从秦汉到今天,我们有两千多年的汉字文化积累,其中许多聪明才智的展现、悲欢离合的体会,都能丰富我们自身的生命追求。 郑培凯是香港著名学者,多年在香港组织学术活动、策划通识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承变有深入的认识。在本书中,他从文字、诗词、绘画、昆曲入手,在语言、艺术的细微之处,让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史传统,旨在唤回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内容也许庞杂,但真要追索起来,这本书只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即古往今来的“雅言”与“俗语”。如果说文字真的有“雅”“俗”之分,追根结底,也都是仓颉惹的祸。 -
迷死人的故事
读古书,有助于思辨,让人理解知识结构的历史演化,思考文明发展的意义。作者阅读古书,除了体味历史的孤寂,也经常能得到有用的知识。读书而有感想,就在书上写批语,感想太多或有所辩驳,就需要写札记,由此而衍发成文章。 作者写读书札记,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因不想只做一个书房里的读书人,不怎么信任士大夫阶级的学术霸权观点,书里的文章,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哪怕是研究一个小问题,作者还是结合了自己的经历,以狮子搏兔的精神,全力以赴,从黄帝大战蚩尤说到陈寅恪有个间谍弟弟,话题汗漫无际,故事都十分迷人,在这些历史的侧面,也能稍稍窥出古今人物的真性情。 -
茶余酒后金瓶梅
本书由四篇围绕《金瓶梅》写就精彩篇章组成,分别关涉此书四个话题:饮茶、饮酒、酒色才气、序跋主旨,由小及大,皆关于明代风尚,无外乎名物史考。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化作通畅清晰的文章,为读者揭开“索隐派”拟造的《金》学“谜团”,使小至民风好尚变迁、小说与史实之别,大至南北习俗差异、时代风气流变的问题,都豁然开朗。作者的文字简炼有味,氤氲茶酒清香。 -
跳舞的螃蟹,明前的茶
本书由作者近年来发表在香港《明报》等刊物上的专栏文章结集而成,每篇约1000字,篇幅不长,好读易懂。其中有旅游感怀、美食心得,还有对文艺创作的文化意义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