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读节气
《微读节气》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先生近两年来、在微博中随节气变化而发表的生活随笔。随笔谈天说地,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新解读,又是在现代生活中返朴归真的新经历。 为了完整地把古人随季而变的生活方式展现给读者,朱伟先生不但系统地阐释了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内涵和风俗习惯,而且还把我们中华老祖宗们留下的随春夏秋冬、农耕节令有感而发的诗词歌赋进行了重新的梳理。每两个节气历时一个农历月,每个农历月更是千姿百态,既有吃喝玩乐的各种活法,又有很多中国人必备的文史知识。这些内容,以每段不超过140字的微博体来描述,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和共鸣,上千次的转发和评论的背后,渐渐兴起了随着朱伟过节气的新时尚。 《微读节气》一书配以“网络最美节气图片”摄影师青简的作品,用现代的镜头画面感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美妙,使洗练、大气的文字有了水墨似的画面效果,而这些画面其实就在我们每天有滋有味的日子里。 《微读节气》是作者两年来对天气、草木变化的细心观察与亲身经历,集实用性与知识性为一体,是一本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 -
考吃
本书以笔记的形式,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要素以及各地的风味饮食做考证和诠释,寻觅中国饮食中的文化传统。作者在穷尽大量文献的前提下,通过认真的引证、辨析和梳理,将饮食、民俗以及更加宽阔的俗文化史的内容串联在一起,既构成丰厚的知识背景,又不失浓厚的文化旨趣。从体例上而言,本书从中国民间供奉的“厨神”谈起,接着谈水、火、油、盐等基本饮食要素,再谈到饼、馒头、面条等风味主食,然后谈各地美食,最后以“满汉全席”收尾,由此构成自成一家的“中国食史”的一个版本。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有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这五千年的历史,应该说太悠久、太丰富了。对的发掘,目前还处在非常肤浅的阶段。尤其是对中国俗文化的发掘,因为种种原因,一直被中外史学家们忽略。其实在俗文化中,恰恰隐藏着极丰富的中国文化的精髓。 饮食,其实是窥察中国文化的一个极好的窗口,饮食是非常具体生活方式。中国人好吃,中国文化的林林总总,在这个文化的窗口里,都显得特别清晰。中国文明史,其实很大部分体现在这看起来“浅薄”的具体饮食之中。遗憾的是,长时期以来,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丢失和遗弃,使我们对这一切已变得十分陌生。这种丢失和遗弃,形成文化的断裂。 本书就想通过这个俗文化窗口里的一点一滴,来细心发掘许多已被中国人自己都遗忘了的文化。这本书,严格说应该是一本笔记。其中所记,多是前人提供的文献,著者实际上“是在古文献提供的基础上不断综合、整理而已,是一种资料的收集、研究和汇编。笔记,原是中国人记事的一种重要文体。笔记利于资料的保存。古人多以笔记考古记史,现用以记俗,尽量于一点一滴之中发掘较为宽阔的俗文化史方面的内容,力争资料性与趣味性之结合,力争现象的丰富组合、反映,也算是旧的笔记文体中的一种新的尝试。 当然,中国饮食文化的文献,亦是浩如烟海。这本小书,绝不可能展示其全部,只不过几点儿滴浪花而已。 是为自序。作者 1992年7月2日 北京 -
有关品质
《有关品质》的原始目的,就是逼迫自己读书——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希望通过读书,来消解对岁月飞逝的恐惧。之所以确定以“品质”为名,是期望能每周不懈怠持之以恒地积累分辨质地的能力,通过叠加累积,保持自己重心向下,以不致于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里,轻浮在光怪陆离之中。因目的就是逼迫自己读书,所以严格说,这个专栏就是每周逼迫自己完成的一篇读书笔记。之所以要不断变换领域,是为摆脱惰性,使自己能时时清醒意识到自己之无知无能。知识之海洋太浩瀚无涯,而我们惯于以惰性满足已知的自以为是。只有时刻警惕自己的无知无能,才能鼓荡起自己的求知欲,每周求知,每日求知,其实也只能在茫茫大海里照亮极小极小的一块领域。 -
作家笔记及其他
这本集子中的文字,一半是写于八十年代的7篇作家论,另一半是从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发表的《有关品质》专栏的文章。除此之外,还有一篇记洪晃,是洪晃要出《我的非正常生活》时约我所写,写完她根据自己喜好作形式处理,裁剪成多块作为她自己记忆的穿插,现在也恢复原貌。我是一个兴致所至的人,总是一个想法没有实现就游移到另一个想法,所以这又只能是一本杂碎的组合,只能是“作家笔记及其他”。 -
有关品质
《有关品质》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的一部散文随笔集,收入他在“生活周刊”上专栏文章六十余篇,这些文章融时尚与文化于一炉,在白领知识层和文化界具有颇强的反响和固定的读者群。“有关品质”,就是有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应关注的生活品质外,还应提升文化品质和精神品质,这也是朱伟在此书中一以贯之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