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第3版)
弗郎西斯·培根说: “读史使人明智。”对于心理学者与学生来说,这一点同样适用。《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一书由两位美国心理学史学家韦恩.瓦伊尼(WayneViney)和布雷特.金(D.Brett King)合著。本书考察了心理学自远古到20世纪末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挖掘了很多新的史料,对传统的心理学人物和流派给予了新的分析与评价。 全书的语言十分流畅,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每章以一句名言开篇,统率本章所要讨论的中心思想。每章的结尾都有复习思考题,列出了本章应该掌握的基本问题。本书非常适合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心理学史课程教材;对子那些想了解心理学史知识的读者来说,本书也是一个极佳的选择。 -------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译序 1 历史研究:一些议题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一些历史编纂学的问题 心理学史的历史 内在史与外在史 复习题 2 哲学主题 认识论 因果关系的问题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 心一身问题 复习题 3 古代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心理学 巴比伦王国 埃及 其他古代东方心理学 希伯来人 波斯 希腊 复习题 4 罗巴时期和中世纪 罗马医学 罗马哲学 罗马的衰落 早期的基督教信仰 中世纪 复习题 5 文艺复兴 瘟疫的影响 地理知识的扩展 希腊古典著作的影响 权威的扩散 经验研究的发展 量化 世界观的转变 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复习题 6 经验主义、联想主义和功利主义 7 理性主义 8 机械化和数量化 9 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改革 10 心理物理学和心理学的正式创立 11 创立后的发展 12 机能主义 13 行为主义 14 其他行为主义心理学 15 格式塔心理学 16 精神分析 17 人本主义心理学 结语:20世纪后期的发展 术语表 参考文献 -
二十世纪文史哲名著精义(上)
本书介绍本世纪有影响的文史哲著译作近200部。包括作者生平、著述、所属流派、主要思想及其在学术的地位影响,作品的观点、学术价值、精义综述等。 -
人类学的四个讲座
本书是两位著名的 人类学家安德鲁·斯特拉森和帕梅拉·斯图瓦德应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之邀,在北京大学做的四次主题演讲,内容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田野考察为基础。同时援引美国、西班牙、爱尔兰、中国台湾的诸多案例,广泛涉及巫术妖法、体液观等人类学传统课题,创造性地将之与当代国际问题如恐怖主义、全球化等课题相衔接,进行对比研究。每个演讲之后,附有北京大学、清华太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等十余所中外高校的人类学学者与两位教授的交流问答,堪称近期中国人类学研究与世界人类学界最重要的一次对话。 -
拐点
综观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的中国情境,作者认为,政改和经改固然都有堪为人称首的表现,但并不像民间舆论善意曲解的那样宏大叙事。真正具有深度、广度和力度的是前所未有的社会体制改革。所以,作者晚愿意从社改所凸显出的中国的第二次转型,去概述海外媒体所谓的“新政”。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将此间12个月,描摹成中国直线行25年后的一个拐点。他想念,拐点的出现,对未来中国,具有太多的指标意义。 有趣的是,作者在论证其个人观点时,并示蹈袭政论作家习以为常的宏大叙事,人民伦理的大新闻,只是叙述的“纲要”,那些平和,欠但润物细无声的小事情和小人物,才是佐证拐点的力量所在。这当中,有宪法与行政法学博士生招生的考题,有《手机》“主人公”严守一的谎言,还有“博客”中的木子美的真实。看上去,拐点的创意,多是旧作品的新级任,但他们与你先前看到的那些零散的文章,除了细节上的似曾相识,已然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种作品。同一个人的作品大量出现在同一本书中,就像社会学方法论上偶然抽取的样本。他们存的意义,已不再是对过去发生的新闻的碎片式的零星记录,而是对一段富于变化的当代历史的解读。 -
银翅
书中汇聚了中国福建某地方社会数十年的沧桑变化、人事更替和文化传承,并由作者酿出新意。全书融人类学随笔、民族志、访谈、史料与田野分析、实证与直觉观察于一炉,提供的写作系统与方法论旨在阐明中西文化撰述的同一性与差异。由于包容广泛、文笔流利,也很适合随便翻翻。 -
古城往事
崇武,中国学术的临时避难所李庄,众多华侨寻根认祖的珠玑巷,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的三坊七巷……文人学者发现了这些古城的价值,可是他们的呼喊在浮躁、嘈杂的“现代文明”中却又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古城对于历史而言就像是昨天,没有人可以完全磨灭自己的昨天,历史亦是如此,古城的曾经存在对于历史的今天必然有着无法忽略的影响痕迹。翻开《古城往事》,一起沿着先人的足迹,在一处处的残垣破壁、横砖断瓦、古老的防御工事、书文字画,又或者是别具特色的庭院阁楼、幽深气息中,翻阅历史的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