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

章敬平

文学

章敬平 政治 转型时代 中国 历史 拐点:影响未来中国的12个月 政治经济 社科

2004-07

新世界出版社

目录
前言 综观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间的12个月,我个人以为,这是社会问题最为突出社会效应空前放大的12个月,更是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最为突出的一年时光。 社改:中国的第二次转型(1) 社改:中国的第二次转型(2) 社改:中国的第二次转型(3) 社改:中国的第二次转型(4) 第一部 “公正主义”终结“惟富时代” 过去的一年,我们从两次全国两会的分析中,发现了“要富人,也要穷人”的政治倾向,从官人和商人的进退中,发现天堂不拒丧钟的公正立场,从淮河水灾的补偿,以及反圈地运动和疗治拆迁之痛的举措中,发现“公正也是硬道理”的施政理念。 “公正主义”终结“富人时代” 第一章 政治:要富人,也要穷人(1) 第一章 政治:要富人,也要穷人(2) 第一章 政治:要富人,也要穷人(3) 第一章 政治:要富人,也要穷人(4) 第二章 穷人:公益政治让道权利政治(1) 第二章 穷人:公益政治让道权利政治(2) 第二章 穷人:公益政治让道权利政治(3) 第二章 穷人:公益政治让道权利政治(4) 第二章 穷人:公益政治让道权利政治(5) 第二章 穷人:公益政治让道权利政治(6) 第二章 穷人:公益政治让道权利政治(7) 第三章 官商:相逢在狭路(1) 第三章 官商:相逢在狭路(2) 第三章 官商:相逢在狭路(3) 第三章 官商:相逢在狭路(4) 第二部 “宪政主义”终结“权力时代” 2004年3月上旬,“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如最高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先前所言,被北京写进了宪法。简单的9个字,让中国人第一次鲜明地感受到,宪法存在的所有意义,就是保障公民的权利,约束国家的权力。而国家存在的全部意义,则在于保障人权。 “宪政主义”终结“权力时代” 第四章 法律家时代(1) 第四章 法律家时代(2) 第四章 法律家时代(3) 第四章 法律家时代(4) 第五章 宪政始自限政(1) 第五章 宪政始自限政(2) 第五章 宪政始自限政(3) 第五章 宪政始自限政(4) 第六章 “新权威”(1) 第六章 “新权威”(2) 第六章 “新权威”(3) 第六章 “新权威”(4) 第七章 着眼于一个个罪恶的消失 第三部 “人本主义”终结“GDP时代” 2004年两会,人们在经济领域内的最大热情,全部倾注在科学发展观上,几个定语准确地显示了它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媒介将这一至少主导今后四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观点,大而哗之地概括为“人本主义”对“GDP时代”的终结。 “人本主义”终结“GDP时代” 第八章 三中全会:不仅仅是萧规曹随(1) 第八章 三中全会:不仅仅是萧规曹随(2) 第八章 三中全会:不仅仅是萧规曹随(3) 第九章 失衡的中国(1) 第九章 失衡的中国(2) 第九章 失衡的中国(3) 第十章 矫正倾斜(1) 第十章 矫正倾斜(2) 第十章 矫正倾斜(3) 第十章 矫正倾斜(4) 第十章 矫正倾斜(5) 第十章 矫正倾斜(6) 第四部 “多元主义”终结“单边时代” 综观胡锦涛新班底,省市区地方大员新团队,亲民、开明、透明三个向度指称出一个新概念:新政治家。尽管“新政治家”的内涵和外延并不确定,但它可以很好地回应民间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政治家的新期待。 第十一章 中国需要怎么样的政治家(1) 第十一章 中国需要怎么样的政治家(2) 第十一章 中国需要怎么样的政治家(3) 第十一章 中国需要怎么样的政治家(4) 第十二章 多元力量的成长(1) 第十二章 多元力量的成长(2) 第十二章 多元力量的成长(3) 第十二章 多元力量的成长(4) 第十二章 多元力量的成长(5) 第十三章 多元利益的搏弈 第十四章 官方精英民间突围 第十五章 觉醒而彷徨的多元文化(1) 第十五章 觉醒而彷徨的多元文化(2) 第十五章 觉醒而彷徨的多元文化(3)
【展开】
内容简介
综观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的中国情境,作者认为,政改和经改固然都有堪为人称首的表现,但并不像民间舆论善意曲解的那样宏大叙事。真正具有深度、广度和力度的是前所未有的社会体制改革。所以,作者晚愿意从社改所凸显出的中国的第二次转型,去概述海外媒体所谓的“新政”。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将此间12个月,描摹成中国直线行25年后的一个拐点。他想念,拐点的出现,对未来中国,具有太多的指标意义。 有趣的是,作者在论证其个人观点时,并示蹈袭政论作家习以为常的宏大叙事,人民伦理的大新闻,只是叙述的“纲要”,那些平和,欠但润物细无声的小事情和小人物,才是佐证拐点的力量所在。这当中,有宪法与行政法学博士生招生的考题,有《手机》“主人公”严守一的谎言,还有“博客”中的木子美的真实。看上去,拐点的创意,多是旧作品的新级任,但他们与你先前看到的那些零散的文章,除了细节上的似曾相识,已然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种作品。同一个人的作品大量出现在同一本书中,就像社会学方法论上偶然抽取的样本。他们存的意义,已不再是对过去发生的新闻的碎片式的零星记录,而是对一段富于变化的当代历史的解读。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