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人类学家的一大准则便是对日常事物感兴趣。
关于这个世界,人类学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人类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身?
文化为什么重要?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人类学家走遍了世界各地,从津巴布韦的城市到英格兰的郊区,从北京到巴塞罗那,他们揭示了种种惊人的事实、模式、偏好,以及令人费解的文化实践。马修•恩格尔克从人类学中最重要也最富争议性的九个关键词出发,为探索我们生活的世界提供指引。世界各地的理论和例子编织在一起,出色地展示了人类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因为它让我们能够理解其他人和其他民族的观点,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它也揭示了一些关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
东京贫困女子
■ 入围2019年日本书店大赏。
■ 日本著名音乐人、演员坂本龙一推荐。
■内容介绍
◇ 原本刊载于日本《东洋经济新闻》,是一个以《在贫困中呻吟的女性》为题的专栏,历时三年左右,收集了几十位女性亲口讲述的故事,最后集结成书。到2019年该书日文版出版为止,该专栏的访问量已达1.2亿。
◇ 作者中村淳彦是一位20多年一直致力于女性贫困问题采访的记者,他用记述者的立场把这些女性的故事如实地展示出来。
◇ 她是在入学典礼前被迫成为“风俗小姐”的花季少女,
◇ 她是付不起医疗费用的东京大学硕士,
◇ 她是在网络上征集“干爹”的学生,
◇ 她是住在阁楼上、交不起水电费的前外交官夫人
……
她们不被看见,或者被看见之后被归纳为一个数据。
她们被指责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全部责任,或者因为贫困被同情。
她们是一个群体,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她们是她们,其实也许也是我们。
-
深时之旅
“深时”是地质时间概念,是地下世界的计时单位。在萨米族传说中,地下世界像是人世的颠倒镜像,地面就是镜面,“生者直立,而逝者行走时上下颠倒,二者的脚彼此接触”。本书讲述的是黑暗之旅,是对地下世界的求知之行。从中石器 时代藏骸所、深海实验室、森林菌根网络,到双生地下城、地下无星河、战时万人冢,再到洞穴岩壁、冰臼、核废料处置库… 我见到了一些希望自己永远铭记之物,也见到了一些宁愿从未目睹之事。我们脚下的世界,不只安顿着黑暗和死亡,也珍藏着隐秘的人性、漫长的文明。
-
蚂蚁社会
【内容简介】
“人像蚂蚁”这个古老的比喻,就像“比喻”本身一样古老。从作家到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人们渴望从蚂蚁身上寻找人类社会的最佳组织形式;从单一的个体到整体的社会,从君主制到民主社会,从霍布斯的“利维坦”式全能国家到《美丽新世界》中的集权乌托邦,再到原子化、网络化的后现代社会,蚂 蚁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能被象征性的解读,并与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社会形态形成了巧妙的一一对应。作者从社会学专著、小说文本,乃至电影文本出发,探索了这一类比的迷人历史。
在本书中,蚂蚁,成为人类社会的绝对隐喻。人不是“像”蚂蚁,人就是蚂蚁。
【编辑推荐】
☆ 横跨政治学、社会学、昆虫学、文学与电影评论
☆ 展现人类渴望从蚂蚁身上寻找文明前景的所有野心和企图
☆ 塑造人类文明的,是个体的自由,还是是集体的逻辑 ?
☆ 政治制度、战争体系、社会结构……人类社会的全部隐喻
【本书获誉】
这本书的主题看似距离我们很遥远,但蚂蚁是唯一的镜子,让人类可以将自己视为群众和集体的存在。甚至像韦贝尔展示的那样,我们与宇宙外星人的相似程度也无法和我们与小邻居们的亲密程度相比。
——《南德意志报》
韦贝尔这本书的优点之一是,它永远不会忽视蚂蚁的隐喻在科学和文学中的反馈作用。正是由于蚂蚁以社交昆虫的身份出现,并具有集体智慧的特征,所以蚂蚁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被象征性地解读——尽管情况大不相同。
——《文学世界》
韦贝尔原创性的文化史……预示了未来。在未来,塑造我们世界的不是个人的自由,而是集体的逻辑。
——《文化时间》
-
青年世代
《青年世代》是九零后作家李佳蓬的长篇科幻小说,李开复博士作序推荐。2221年的欧洲,是青年人的天下。刚刚大学毕业的丹尼,带着对挚友离奇意外的种种疑问,通过议员选秀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欧洲联邦议员的权力中心。看似欣欣向荣的社会背后,人工智能正在掌控欧洲的一切,机器生命正在觉醒之中,青年革命背后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也迫在眉睫……
主要看点
★ 李开复博士作序推荐,“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我们?”
当人工智能学会思考,人类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 两百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
或许我们都不能亲历两百年后的世界,但我们每个人都是未来世界的造物主。
★ 假如世界由青年人主导,社会将如何改变?
小说构想出一种“青年政治”,设置了“饥饿游戏”般精彩好读的选秀通关,自带弹幕效果。
★ 不同生命基于文明博弈的全新“抱团”理论
名家推荐
小说构想出一种“青年政治”,对未来社会的某些制度设计几乎像个白日梦。但作者在相关领域学有所长,因而让人读来又有不可思议的信服感,故事由此达成寓言般的效果。
——著名作家 小白
这部长篇展现了作为九零后作者广阔的国际化视野与熟练的商业叙事节奏,将给当下的科幻写作版图带来新的冲击。
——著名科幻作家 陈楸帆
将“少年中国”般开天辟地的锐气,“饥饿游戏”般生动的流行元素,融汇为一卷耐读而有趣的小说。
——评论家 金理
一部自带弹幕的小说,每个人都忍不住要参与其中的话题。
——评论家、作家 项静
青年世代--当一个独特的故事核到来,势必会策励作者进一步挑战自身,审视自身,勉力将幻想和现实朝着未来锻造,朝着一定的难度与可能锻造。
——评论家、诗人 木叶
作者想象了200年后的世界格局、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无疑这一切都基于现实的思考和推演,它呈现了年轻一代对自我和周遭世界关系的非凡洞见和卓越想象力。
——评论家 方岩
-
情感学习
★跨越德、美、英、意、法、荷、挪、俄、瑞典等世界各国,考察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情感的认知与学习的异同。
★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无聊,十三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勾勒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从《绿野仙 踪》到《霍比特人》,从《鲁滨逊漂流记》到《爱丽丝漫游奇境》……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并非天生,而是通过阅读形塑,并不断改变。
★“光启·情感史”系列第一部,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王晴佳策划作序,著名历史学者蒋竹山推荐 。填补儿童情绪史研究的空白,为儿童情感研究奠定框架。
本书研究百年来经典儿童文学如何引导孩童与青少年认识感觉、学习情绪,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主任、耶鲁大学德国史教授、柏林自由大学荣誉教授乌特·弗雷弗特主编,集合该中心的数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共同撰写。
1870-1970年是儿童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对儿童情感的讨论最蓬勃发展的年代,儿童被视为需要教养的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无数童书与教育手册协助父母引导儿童学习情感、掌控情绪,并由此发展出“健全”的人格。本书即通过考察这一时期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种畅销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还原其阅读情境与读者反应,探索儿童和青少年如何通过阅读来学习感受、认识情感。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儿童会与书中主人公一起体验成长,通过模仿与自我调整,学习各种情绪,并且将这些情绪转化成知识。作者们也将这些情感置于历史转折与社会变迁中讨论,勾勒出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在探讨这些书籍传递出哪些情绪知识以成为儿童的情感养分时,本书分析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儿童如何在《蝇王》中学到“羞耻”“痛苦”与“同理心”,通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懂得“分离焦虑”;而曾被鄙视的“胆怯”,在《绿野仙踪》里有了新的诠释,从托尔金的《魔戒》《霍比特人》到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恐惧的概念又变得更加复杂……这些作品鼓励儿童拥抱恐惧、摆脱羞耻,接受思乡病为一种合情合理的感觉,并赋予儿童掌握自我情绪的权利,儿童有了不同的选择与空间,同时也开始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