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一個家在何方?
當房租超過薪水三分之一,我們再也無力翻轉貧窮!
∥ 哈佛社會學家花費數年,住進兩個底層社區、採訪三十多名房東、出席一千多場法庭,將美國底層的居住現狀化為八個家庭的真實報導 ∥
榮獲2017年普立茲獎!
評審盛讚:「一份深入的研究,揭示了2008年金融風暴後越演越烈的居住問題,這可說是加劇了貧窮,使貧者更貧。」
▪ 阿琳是一位單親媽媽,被房東逐出家門後,發現新家的租金得花上月收入的八成……
▪ 帶著孩子找屋住的凡妮塔處處碰壁,只能住進毒蟲與幫派氾濫的社區……
▪ 多琳一家九口窩在兩房公寓裡,當房屋漏水、堵塞,房東卻相應不理,他們決定也放爛這間房子……
▪ 拉瑪想幫房東工作以抵房租,只可惜房東卻覺得他的付出一文不值……
為了書寫貧窮的真相:是何種經濟體系聯繫起貧富兩者?貧者為什麼難以脫貧?哈佛社會學者馬修‧戴斯蒙住進兩個底層社區,花費數年,採訪三十多名房東、記錄數十萬筆驅離資料、追蹤百萬筆911電話、出席一千多場住房法庭,找到牽繫起貧富兩者的經濟體系──租屋市場。只是,他發現兩種自由在此互槓:房東想靠租金賺錢,房客希望一家能住得安全舒適。
當入的一半必須拿來繳交房租,許多家庭因為入不敷出,被迫遷徙至更骯髒、暴力、拮据的街區;而喪失安穩的棲身之所,致使貧困者失去原有的財產、遠離熟悉的街區、更因為居無定所的壓力,讓學業與工作表現失常。物質匱乏加上消極與憂鬱的心理,讓貧窮生生不息,一代傳給一代……
透過書寫失衡的房屋市場,戴斯蒙欲改變我們對貧困還有底層剝削的認識,他將自己多年來的研究化身為八個貧困家庭與他們兩名房東的故事。正如《紐約時報》盛讚本書,「不談論居住議題,我們便無法徹底正視貧窮。」書中貧困家庭的希望、難忘的驅離場景,皆提醒了我們:失去家,人就失去了一切。唯有安穩的居所,才是人生一切的根源。
-
缺失的终结
《缺失的终结》是一本反思互联网时代对普通人日常生活影响的书。作者认为,我们都曾渴望有一段远离现实生活烦扰的“瓦尔登湖”时光,悠闲地沉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从飞速变化的漩涡中暂时“缺失”。然而,互联网生活让我们每时每刻被互联网化,手环监测着我们的心跳和睡眠,微信、脸书、推特让我们人在床上就与世界链接起来,跑步了吗?走路了吗?英语单词背了吗?早餐的卡路里是否超标?坐在办公室,无数亟待处理的信息狂风暴雨般地涌上电子屏幕和手机屏幕,十几个窗口同时打开,每个人都成为数字移民,在虚拟的世界中真实地活着,不再具有专注力,不再耐心,无法深度思考。我们的记忆还有用吗?我们还需要背诵诗歌、名字和史实吗?维基百科可信吗?网络欺凌能被制止吗?我们会不会是最后一批做白日梦的人?作者担忧的是,我们这代人还能够短暂地远离互联网,而出生在00后的孩子,会不由自主地用拇指和食指放大一本杂志上的照片。“缺失”被永远地终结。
此必灭彼?大可不必!
作者认为:技术已经来了,我们为什么要把我们创造出来的东西删除或归零呢?技术无所谓好和坏,我们每个人各自决定要与技术进行多大程度的互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真正能够从中获益的东西是什么?我们现在要如何生活?
这本书是希望引起大家的反思,而不是开出一张救世良方。不加思考地拥抱和一味地拒绝,都不是答案。绝对的拒绝,其实也是一种依赖。但你可以尝试告诉你5岁的儿子,圣诞节期间,互联网放假了;也可以像中国人一样,挤上春运拥挤的火车,和家人有一个真实的团圆。
-
中国玛丽
★内容简介:
采药女孩黄真旗意外搭救了太平军残部的幸存者叶龙,两人一见钟情。为躲避官府追杀,他们踏上前往美国的轮船。一直暗恋真旗的林阿招也追随而来。九死一生后抵达美国,黄真旗取名玛丽,与叶、林前往西部世界闯荡,与牛仔科比不打不相识。闯荡之路上,在华工内部、华工与华人帮会 、华工与白人以 及黑人间,上演了一段段传奇故事。黄真旗经历了异域成长、爱恨情仇,战胜一个个挑战,终成为柔情侠骨、扶危济困、心怀家国的唐人街女王,被当地社会亲切地称为“中国玛丽”……
★编辑推荐:
1、《抗日战争的细节》系列畅销50万册之后,魏风华再度发力,与康蚂共著热血仁义之作!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急转直下,其残部幸存者叶龙带着神秘藏宝图流落民间,结识主人公黄真旗,阴差阳错中,引发了蝴蝶效应,改变了二人甚至旧金山唐人街的命运。
2、讲述唐人街“女王”传奇的生涯,从女孩到“女王”,其手腕、道义、格局无人能及,堪比“教父”!
主人公黄真旗于乱世颠沛流离,裹挟在巨大的秘密之中,后有追兵,前临深渊,清王朝在她身后轰然崩塌。个人命运在历史浪潮中虽无足轻重,但要想漂亮光荣地生活在旧金山这片土地上,她知道,必须让唐人街立起荣耀!
3、无根无底的女子黄真旗,藏巧于拙,以屈为伸,智斗手眼通天的金矿主,拯救无数海外华工逃离困境与压迫。
黄真旗血刃杀父仇人后,逃离家乡,踏上旧金山淘金之路,经历了异域成长、爱恨情仇,战胜了一个个挑战,终成为柔情侠骨、扶危济困、心怀家国的唐人街女王,被当地社会亲切地称为“中国玛丽”。她始终保持一颗正直的心,铁肩担道义,能辨是与非,真正做到了问心无愧,也见证了旧金山唐人街的起起沉沉。
4、故事气势磅礴,乱世之中,人性的纯洁与贪婪显露无遗。
书中人物命运的走向,印证了这句老话: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各色人等,在吃人不吐骨头的残酷现实面前,各怀心思,只有主人公黄真旗始终宽容大度、温文尔雅,在遭遇误解、背叛与陷害时,依然秉持一颗仁义之心,完成了从女孩到女王的惊人蜕变。
-
民主的模式(第二版)
本书考察了1945—2010年期间的36个民主国家,将它们置于一幅二维的民主“概念图”之中。凭借有力的证据和深层次的比较分析,作者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共识民主的效果比多数民主更好。作者认为,这一发现讲为正处在民主化进程中的国家以及新兴民主国家提供参考。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阿伦·利普哈特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本书第一版于1999年出版后,在政治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入了多所高等院校政治学专业的必读书目。在本书第二版中,阿伦·利普哈特对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制度进行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全面的分析。本书学术视角新颖、研究领域宽广、实证材料丰富、论证过程严密,是比较政治学领域的一部当之无愧的杰作。
-
基因社会
你的基因如何控制你的身体和生活?
大约40年前,理查德•道金斯出版了《自私的基因》,提出:人生来自私,跟其他生物一样,不过是基因的生存工具。然而,人类仍不清楚这些自私的基因是如何协作以构建生物体的。
《基因社会》以丰富的新的研究为基础,为理解基因如何为了生存而合作及竞争提供了一种解释。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假如不同人种的基因差别很小,为什么还会有战争?人类的语言从何而来?
以太•亚奈(Itai Yanai)和马丁•莱凯尔(Martin Lercher)属于系统生物学这一新领域内的领军人物,两人提出了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新理论框架,帮助人们理解人类基因组的进化过程。
与道金斯的经典隐喻所暗含的意思所不同的是,构建基因组的并非是只关心自身生死存亡的个体基因。我们的基因组是由类似人类社会的基因社会所构成的,和人类社会一样,基因社会的成员们也会彼此联合或敌对。
《基因社会》揭示了基因在各个生物学尺度上——从个体细胞到整个物种——的合作和竞争中所使用的遗传策略。本书描述了基因组在癌细胞、尼安德特人、有性生殖、生命起源中的运作方式,并一直强调着一点:给予基因间相互作用足够的重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规律。
《基因社会》一书读来掷地有声、发人深省,这本书来得十分及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
——迈克尔•莱维特,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
以太•亚奈和马丁•莱凯尔共邀读者后退一步,以纵观全局的视角观察基因是如何组合成全球基因系统的或基因组……本书成功之处在于其将晦涩难懂的科学发现转换成了通俗易通的语言……《基因社会》指导着人们度过这一后基因组时代,可谓恰逢其时,众望所归。
——约瑟夫•斯威夫特,《科学》杂志
《基因社会》的两位作者均是其各自领域内的青年才俊,二者所写的这本书融合遗传学、进化生物学以及社会进行探讨,读来津津有味、引人深思。
——艾瑞克•兰德,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创办人兼所长
《基因社会》引人入胜且清晰明了,利用科学讲述进化的故事,其丰富的介绍性内容足以帮助有兴趣的非专业读者毫不费力地跟上思路……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以太•亚奈和马丁•莱凯尔对癌症、免疫学、有性繁殖以及种群遗传学的讨论十分值得探索。
——《出版人周刊》
-
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
王汎森——近几十年来,我们对晚清民初的思想、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但是我们很少从在地的眼光出发,讨论地方上的变化,甚至由“下”而“上”去厘清国家的变化。即使有,也都是从动乱时代的材料与状态着手,对于非动乱时代的状态了解不多。而佐藤仁史最近 谈近代中国乡土意识的书,便是由“下”而“上”出发所做的研究中的一部好书,充分吸收中、日史学界对地方社会的研究成果,他深入“地方性史料”,大量运用地方刊物、报纸、杂志,而且尽力掌握其复杂的互动关系,分析新旧政见与各种势力,这些势力既是思想意趣的,又是现实利益的,它们层层套叠又循环取利,构成了一幅色块斑斓的印象派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