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与孝
本书是作者近年有关“家与孝”的著述中,与西方哲学和文化有关,又有中西比较之趣的文章的结集。作者对西方晚近海德格尔等关于家的思想做了系统阐述,通过中西比较,揭示出中国传统哲理的最为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家道,更在于其对“家”的理解是一种直接可经验的亲子一体的方式。作者认为,对孝现象和孝意识的体会,是理解家和人类独特性的一个关键,也是认识儒家及其未来的一个要害。
-
经验主义与心灵哲学
本书为分析哲学的经典文献。正文部分一共16节,如题目所示,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批判经验主义,这一批判既涉及以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代表的古典经验主义,也涉及以G·E·摩尔、罗素和艾耶尔等为代表的当代经验主义,由此来进入“所予神话”。后半部分讨论心灵哲学,这一讨论通过讲述“琼斯的神话”来正面回答“所予神话”中的问题,并且由此提出一种新的心灵观,这种心灵观讲明了内在片断的真正身份,也表明了塞拉斯后来称为的言语行为主义立场。可以说,整篇文章以批判“所予神话”为核心,综合展现了塞拉斯的认识论、语言哲学、科学实在论和心灵哲学思想。
-
哲学家的肚子
当哲学家思考时,他们常忘记自己的身体,特别是进食时身体里累积的东西。然而,在思想与肚子之间,存在着由类同和互证编就的复杂网络,而这会被错误地忽略:如果不喜欢生章鱼,第欧根尼会是文明和文明实践的敌人吗?如果《社会契约论》作者卢梭的日常食谱里只有奶制品,他会赞颂朴素的饮食吗?萨特的噩梦充斥着螃蟹,他难道没有终其一生在理论上憎恶甲壳动物吗?
在这本尼采式的哲学随笔里,米歇尔•翁弗雷将哲学尊严重新赋予鳕鱼、大麦羹、葡萄酒、烤香肠、添加香气或古龙水的咖啡。而从傅立叶到马利奈蒂,从康德到存在主义者的理念,看起来都不像通往快乐的知识之路。本书是饮食理性批判?还是“饮食学”初稿?翁弗雷说,我们首先要忽然发现食物,然后让身体从食物出发,追上其精神并对之发号施令。
-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in China
Heidegger's landmark critique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its relation to metaphysics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in the East. Yet the conception that there is only one-originally Greek-type of techne has been an obstacle to any original critical thinking of technology in modern Chinese thought. This book argues for the urgency of imagining a specifically Chines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capable of responding to Heidegger's conception and problematizing the affirmation of technics and technologies as anthropologically universal. Yuk Hui's systematic historical survey of Chinese thought in comparison to the antique philosophy in Europe explains why there is no systematic thinking of technics in Chinese thought. His subsequent investigation of the historical-metaphysical questions of modern technology, drawing on Lyotard, Simondon, and Stiegler, then sheds new light on the obscurity of the question of technology in China. Why has time never been a real question for Chinese philosophy, how has the category of Qi transformed in its relation to Dao in Chinese metaphysical discourse, and how might Chinese thought contribute to a renewed questioning of globalized technics?
-
三重绳索
本书呈现了美国著名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的知觉观(同时也是心灵观与世界观)和对身心问题这一古老难题的思考。普特南对知觉问题的兴趣由来已久,随着他思想的不断推进,这一问题更是成为他的思考焦点。普特南的这部分思想不仅是他思想的关键部分,更和他的基本哲学立场息息相关,并且还是他思想中的“新实用主义”特征的基本落脚点。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普特南于1994年3月22日、24日和29日在哥伦比亚大学所做的杜威讲座。第二部分则是普特南应美国哲学协会委员会之邀,于1997年11月3日、5日和7日在布朗大学所做的罗伊斯讲座。
“最让人兴奋的当代哲学家之一”(《泰晤士文学增刊》)为我们阐明和重置了一个永远迷人的问题:我们的知觉与实在的关系。普特南首先考察了实在论的问题:客观知识何以可能?他深刻认识到经验论方法和观念论方法在这一问题上陷入的僵局,并通过强调两者共享的错误前提——我们不能直接知觉世界——来加以批判。在J·L·奥斯汀和威廉·詹姆士的基础上,普特南提出了另一个精妙而富有创造力的选项,他称之为“自然实在论”。
希拉里·普特南著的《三重绳索(心灵身体与世界)》的第二部分探索了身心问题:心灵是否独立于我们与物理世界的互动?普特南再一次批判性地评估了一组相互对立的当代方法,并指出了它们的不足。《三重绳索》指出整个关于身心问题的讨论都是不恰当的,并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关于知觉、思维以及它们与身体和外部世界之关系的原创性观点。最后,普特南探讨了两个相关的问题:因果性在人类行为中扮演何种角色?思维和感觉是否拥有特殊的“存在”?
通过普特南清晰的行文和富有洞见的例子,《三重绳索》解开了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的戈耳迪之结。
-
新马克思主义导引
新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全景式展现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
纵览影响西方世界至今的哲学思潮;
详述新马克思主义的渊薮、发展历程以及与汉语文化圈的关系;
展现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科尔施、卢森堡、卢卡奇等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思想、生命实践!
新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其不同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是指自20世纪初以来,尝试重新检讨或反思马克思古典理念,使马克思主义并不只限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形态,而是成为全体进步人类实现社会正义化、合理化和自由化的指导理论,这股思潮已经渗透到社会和文化生活之中。本书主要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为发展脉络,介绍了自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先驱——卢森堡、卢卡奇、科尔施等思想家以来的基本内容及其实际影响,并针对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生平简历、思想学说作一全面性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