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芒狂欢节
罗芒是法国南部伊泽尔河畔的一个小城,仅有一万余居民。在整个十八世纪,该地的宗教冲突时断时续。1578年,当地的一位织毯匠率众起义,反抗当局收缴附加税。1580年2月,该城依照传统举行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不料却因长期积累的矛盾而发生群殴,随之发展成为一场血腥的屠杀,死伤惨重。《罗芒狂欢节》所叙述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这件事虽然非常特殊而且非常孤立,但作者试图通过这个故事,揭示出那个小镇中当时的社会组织间的分裂隔膜所带来的仇恨与矛盾。 -
屠猫狂欢
1730年代的巴黎,一群印刷业学徒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屠猫仪式,他们折磨然后杀死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18世纪法国人的文化有珍奇的一面,也有寻常的一面,作者藉以邀请读者思索这一类的问题:为什么巴黎的一群工匠觉得对猫的大屠杀那么有趣?玩笑如何在旧制度的工人间发酵?同时,作者还选取了其他五个法国历史场景,分别基于几个单独的史料,从而揭露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视野,既熟悉又奇妙。 本书希望能够在历史学中引入人类学视角,但又警惕地不愿让人类学取而代之。在人类学的意义逐渐彰显的今天再来回望,达恩顿对方法论的尝试足以使他成为新文化史的开拓者之一。 -
清代前期的政治认同与历史书写
本书旨在探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朝野如何通过对南明(1644-1662)兴亡的评述及南明历史人物的臧否,互动地建构了当时的社会话语,并因时制宜地塑造了对这段历史的集体回忆。 综观清代头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在争夺对南明史的解读权时,官、私之间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清代康、雍、乾三代君主虽极渴望垄断社会话语的领导权,但在建构对这段历史的社会记忆过程中,他们却无法做到完全随心所欲,而须受到一定的社会条件所约制。由于统治者没可能全面控制整个意识形态角力场,故他们在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诠释历史时,仍须与汉族知识分子寻求共识,并在若干历史问题的观点上作出妥协。这亦解释了,何以在禁制社会上南明史异读的同时,统治者也不得不不断修订本身的论点,力求提出合乎华夏文化传统的解读理据。清政府对于南明“忠臣”评价的转变,便是此方面较为突出的例子。 -
礼貌史
通过本书,读者能够了解礼貌文化史的变迁,可以见到上流社会名人册中心、大资产家庭的客厅、赛马场、歌剧院等地,并与法国近两个世纪的礼貌专著或历史研究家以及孟德斯鸠、巴尔扎克、大仲马、普鲁斯特等大文豪重缝。本书文字细腻,充满了拜占庭式的时尚和即兴的调情。 -
从狄德罗到因特网
从1751年狄德罗《大百科全书》的出版,到21世纪因特网时代的到来,几百年间,法国传媒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本书以编年史的形式展开,昭示了法国以至欧洲传媒发展进程中,影响最为巨大的那些传播形式。《大百科全书》、司汤达小说、任天堂游戏,电话、广播电视、因特网,这些看似松散的元素是如何集中在一起的?传媒的变迁与文化演进、民族特性的关系如何?传统书业与启蒙运动、印刷刊物和大革命的渊源又怎样?诸多问题得到了详尽而明晰的探讨,许多观点与论据极具参考和研究价值。 本书为研究、了解法国传媒史的必读图书。被译为英语、希腊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意大利语、中文等多种文字。 -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
围绕着一桩背景复杂的家庭纠纷案件,从女性学者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两性、家庭、政权等关系的认识以及在相关法律问题中引发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