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斷的天命
●一個擁有16億信眾的宗教及其文明是如何看待人類文明的歷史?作為一位移民美國的阿富汗裔穆斯林,作者塔米‧安薩里為了讓目前在伊斯蘭世界的政治涉足很深的美國能對伊斯蘭與穆斯林多一份理解,為此以英文寫作而完整的敘述伊斯蘭的整部歷史——從伊斯蘭曆元年到伊斯蘭曆一四二一年(西元622年~西元2001年)
●伊斯蘭教義並不抗拒民主、更不否定現代科學與工業技術,有一部份穆斯林認為現今世界最嚴重的分界線並非出現在是否現代化、是否為民主政體,而是世俗與腐敗V.S.虔誠與守潔。
●雖然鄂圖曼在雷龐多海戰失利、1683年未能攻克維也納城,但是真正擊倒這個帝國的,不是西歐的將領軍人而是在市場買東西的西方商人。
●20世紀上半葉除了出現納粹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行動,為何在鄂圖曼帝國境內也爆發了「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
●對於伊斯蘭極端分子而言,假如他們曾經成功地把蘇聯拖垮趕出阿富汗,為何就不可能把美國勢力趕出伊斯蘭世界?
●「哈里發」、「蘇丹」、「Jihad」、「什葉派」、「蘇非教團」、「穆斯林兄弟會」等等常見的新聞用詞、思想流派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其意涵與源流。
●伊斯蘭與基督教、 穆斯林與世俗主義者有無和解的可能?
本書特色
一本就通伊斯蘭歷史,從教派、思潮到各種伊斯蘭專有名詞在本書都有詳實的解說
國外好評推薦
安薩里的這本關於伊斯蘭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書提供了許多信息,而且從頭到尾都十分引人入勝。在他流暢又生動的文筆下,他在一個廣闊的層面上挑戰了人們對於伊斯蘭和世界是如何相互塑造的這一問題所持有的習慣性的深刻理解。正是他所提出的這一觀點,使得這本書在九一一事件後的混亂又爭執不斷的世界中成為了一本必讀書。——卡勒德•胡塞尼(Khaled Hosseini),《追風箏的孩子》和《燦爛千陽》的作者
本書絕對是一本傑作。安薩里這本書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歷史著作,是以一種在西方太常被忽略的視角來講述過去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中斷的天命》會被將來的一世代捧作手邊書。——雷薩•阿斯蘭(Reza Aslan),No god but God和How to Win a Cosmic War的作者
如果你想要把今天恐怖份子自殺式炸彈襲擊的頭條新聞放在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建議你在《中斷的天命》這本書中尋找答案。這本書講述的故事是關於一個文明忽然間發現自己被一群陌生人搞得顛三倒四,所以想要把自己再擺回到正確的位置。如果作者安薩里不想要把這樣的結果稱為文明的衝突的話,那麼他可以把它叫作兩種世界歷史的單邊視角。他的這本書是讓我們開啟另外一邊的歷史視角的得力工具。——聖路易斯郵報速派
塔米•安薩里完成了一部伊斯蘭世界歷史的絕妙作品。他出色的分析讓讀者們得以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和世界上的人們是如何被歷史事件所塑造的。對於任何想要理解全球社會的關鍵演進的人和想要理解伊斯蘭世界和世界其它部分是如何互動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必讀讀物。——安東尼•齊尼(Anthony C. Zinni,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上校)
對於任何想要更多地了解伊斯蘭世界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必讀書。但是這本書絕對不是一本過去發生過的故事的流水帳,而是一本要理解今天的那些政治辯論和衝突的不可或缺的指南書,從九一一事件一直到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從索馬里海盜一直到巴以衝突,都和這本書中的內容有關。就像作者安薩里在結論中提出他認為困擾現代世界的衝突的最佳理解並不是文明的衝突,更好的理解應該是兩種不同步的世界歷史在交互過程中所產生的摩擦。——舊金山記事報
一部關於伊斯蘭歷史(既在宗教層面,也在政治維度上)的生動、縝密、通俗易懂的作品,探索了伊斯蘭和西方之間的許多不連貫的地方。——Shelf Awareness出版公司
在這本《中斷的天命》中,每一頁都能讓你學到一些新東西。這本書的文筆簡直是既清晰又引人入勝,這是一本用睿智又吸引人的想法把科技、詩歌、政治和宗教輕鬆地結合到一起的書,是籠罩在歐洲和北美上空的伊斯蘭恐懼癥的完美解毒劑。——拉傑•帕特爾(Raj Patel),Stuff和Starved的作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非洲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本書絕沒有護教論的論調,而是經過了一絲不苟的研究,做到了中立平衡,文筆時而風趣卻絕不油腔滑調。《中斷的天命》這本書是一齣扣人心弦的長劇,緊緊地抓住了讀者,讓讀者領略了世界歷史中的那些偉大又影響深遠的事件。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讓人們得以理解隱藏在當今世界的西方和伊斯蘭社會的敵意背後的動向和事件。——波特蘭俄勒岡人報
-
东方之旅
这是世界历史伟大的交汇之一: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欧洲传教士在近代首次直面中国文化。柏理安探索了这一“东方之旅”,他重新回溯了从葡萄牙航行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走过的道路。这些传教士们相信,仅仅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神的帮助,他们就能将中国人变成基督徒。此书以将耶稣会传教士视为文化使者的视角,展示了这些欧洲传教士当初是如何付出极大的努力学习汉语和中国思想,从而将罗马天主教翻译到中国文化的框架之中并最终俘获基督徒的。
这部关于自1579年到基督教被禁止的1724年间耶稣会传教活动的首部叙事史,也是首先使用在里斯本和罗马发现的大量相关文献的一部作品。这个故事跨越几个大陆并穿越几个世纪,揭示出真正的东西方早期碰撞中政治、文化、科学、语言学及宗教因素交织的复杂性。
-
The Islamic Enlightenment
A revelatory and game-changing narrative that rewrites everything we thought we knew about the modern history of the Islamic world.
With majestic prose, Christopher de Bellaigue presents an absorbing account of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reformations that transformed the lands of Islam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Flying in the face of everything we thought we knew, The Islamic Enlightenment becomes an astonishing and revelatory history that offers a game-changing assessment of the Middle East since the Napoleonic Wars.
Beginning his account in 1798, de Bellaigue demonstrates how Middle Eastern heartlands have long welcomed modern ideals and practices, including the adoption of modern medicine, the emergence of women from seclu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With trenchant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insight, de Bellaigue further shows how the violence of an infinitesimally small minority is in fact the tragic blowback from these modernizing processes.
Structuring his groundbreaking history around Istanbul, Cairo, and Tehran, the three main loci of Islamic culture, de Bellaigue directly challenges ossified perceptions of a supposedly benighted Muslim world through the forgotten, and inspiring, stories of philosophers, anti-clerics, journalists, and feminists who opened up their societies to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emancipation. His sweeping and vivid account includes remarkable men and women from across the Muslim world, including Ibrahim Sinasi, who brought newspapers to Istanbul; Mirza Saleh Shirzi, whose Persian memoirs describe how the Turkish harems were finally shuttered; and Qurrat al-Ayn, an Iranian noble woman, who defied her husband to become a charismatic prophet.
What makes The Islamic Enlightenment particularly germane is that non-Muslim pundits in the post-9/11 era have repeatedly called for Islam to subject itself to the transformations that the West has already achieved since the Enlightenment―the absurd implication being that if Muslims do not stop reading or following the tenets of the Qur’an and other holy books, they will never emerge from a benighted state of backwardness. The Islamic Enlightenment, with its revolutionary argument, completely refutes this view and, in the process, reveals the folly of Westerners demanding modernity from those whose lives are already drenched in it.
8 pages of color and 8 pages of black-and-white illustrations
-
先知之後
※TED百萬點閱作家─海澤爾頓─歷史書寫的顛峰之作。
※Amazon亞馬遜4.5顆星好評,高掛「伊斯蘭」分類暢銷榜7年。
穆罕默德突然逝世,誰能繼承他來領導新興的伊斯蘭世界?
近親、愛妻、大臣、新舊追隨者,各有盤算。
為信仰,為生存,也為名利權勢。
先知尚未入土,危機已然爆發。
繼任的哈里發接連遇刺,接班之爭淪為恐怖內戰。
「穆斯林不讓穆斯林流血」的神聖禁忌被打破,
連先知的子孫都慘遭毒手……
西元632年,在經歷了將近二十年艱辛的佈道與抗爭之後,穆罕默德終於率領新興的穆斯林信眾返回麥加,為阿拉伯社會帶來繁榮與和平。但誰也想不到,正當伊斯蘭如旭日東升之際,六十三歲的穆罕默德突然倒下。難以置信的是,九位妻子沒有為他留下一名男嗣,他生前亦無指定繼承人。誰將在先知之後領導大家?無人知曉。有血緣之親的堂弟?最忠實可靠的老臣?富貴瀟灑的女婿?即使暫時取得共識,繼任的哈里發――即「穆罕默德的繼承人」――也無法服眾。野心勃勃、老奸巨猾的總督暗地裡伺機而動,圖謀大位……
後宮遺孀較勁、部落首領鬥爭、新信仰與舊傳統的矛盾、貴族與平民的利益爭奪,星星野火悶燒不止。二十多年後,內戰終於爆發!第四任哈里發阿里,即穆罕默德的堂弟、養子、兼女婿,試圖力挽狂瀾卻無力回天,萬般無奈下與穆罕默德最寵愛的遺孀阿伊夏兵戎相見,為後續更血腥的屠殺寫下第一頁。先知的智慧與福音無法阻攔後人的貪欲與痴迷。
西元680年,在今日伊拉克的卡爾巴拉,胡笙──阿里之子、穆罕默德的外孫,亦即他在人世間的唯一男性血親──也壯烈赴義。為追念先知的血脈、敬仰阿里與胡笙高貴的情操,他們的支持者成為什葉派的先驅。「什葉」,在阿拉伯文裡,即阿里的追隨者。
《先知之後》共分三篇,分別以先知穆罕默德、阿里、胡笙為主角,旁及穆罕默德的近親、參與傳教事業的重要信徒,以及阿拉伯帝國興起之初的權臣與野心家。他們共同譜寫伊斯蘭歷史的早期篇章。
作者萊思麗.海澤爾頓著作等身,但《先知之後》可謂其顛峰代表作。她廣泛參考多元的史料,大量引用阿拉伯文學中的詩歌與民謠,細心揣摩關鍵歷史人物的性格、思維與困境,在呈現客觀史實之外,更帶領讀者深入體察人物的內心世界,探索他們的悲喜哀樂、野心與信心、親痛仇快的人性弱點,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崇高美德。
在縱覽歷史浮沉與人物哀歌之外,本書讀者亦可以思考:究竟什麼是宗教?屬靈的世界是否永遠不可能獨立於塵世俗務而存在?什麼是政治?好人是否終究不可能在充滿權謀算計的政治中生存?
名人推薦
審定╱導讀
林長寬(成大歷史系副教授)
推薦
公孫策(作家)
林婉美(作家、中東旅遊達人)
張 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主持人)
鄭慧慈(政大阿語系教授兼系主任)
謝哲青(作家、主持人)
如《舊約》全書般的詳細,如《甄嬛傳》般的可讀性。在宛如咀嚼小說的過程中,消化了伊斯蘭世界的歷史恩怨。――公孫策,《黎民恨:王莽篡漢到光武中興的人心離變》、《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 詩人隨波浮沉》等書作者
《先知之後》是非虛構歷史寫作登峰造極之作,戲劇張力十足的悲劇不僅情感充沛,而且具有深刻的政治意涵――亞瑪遜書評
精彩萬分!這是一個關於人性弱點、政治鬥爭、以及最深刻的信仰的故事。海澤爾頓一方面展現了學者的嚴謹性,一方面也顯示出她對書中主角――那些與我們並沒有不同且深深左右這個世界的穆斯林――的關愛。――《達拉斯晨報》
《先知之後》不僅清楚地說明了伊斯蘭大分裂的事實,更善用代代相傳的口述傳說,刻畫出卡爾巴拉事件背後慘痛的犧牲與偉大的情懷――《西雅圖時報》
帶著人溺己溺的同情心,海澤爾頓成功地述說了什葉與遜尼如何分裂的史詩故事。隨著作者文筆的遊走,西方讀者將對伊斯蘭早期深刻的大分裂的敬意將油然而生。――韋佛‧麥德隆(Wilferd Madelung),牛津大學阿拉伯語教授,《穆罕默德的繼承人》作者
我很遺憾海澤爾頓沒早一點把這本書寫出來,讓唐納‧倫斯斐、保羅‧伍夫維茲等人魯莽地入侵伊拉克之前好好看一看,以致於他們對穆斯林的宗教背景一無所知。但其他讀者就能好整以暇地透過海澤爾頓書中有血有肉的人物、生動活潑的文筆、扣人心弦的故事,瞭解什葉、遜尼大分裂的起源與影響――強納森‧魯班,《我的聖地》作者
小布希總統很可能根本不知道穆斯林分為什葉與遜尼兩派。但有了海澤爾頓這本令人欲罷不能的書,沒人可以再說不瞭解這個分裂的實情與意義了。――艾倫‧伍夫(Alan Wolfe),《自由主義的未來》作者
-
犹太人简史
约占世界人口0.2%(约1400万)犹太人,却从1901~2004年间,贡献了167名诺贝尔奖获奖者(约占总数的22%),而且,在世界文明的许多领域,犹太人也贡献了诸多引领风潮的领袖和大师。
解析犹太人的文化基因,从上世纪开始,就已成为人类社会学和民族文化学上的最大谜案之一。然而,这一历史谜案却始终云遮雾障。幸运的是,本书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另辟蹊径,通过哲学和宗教学的独特视角,寻找到了破解这一历史谜案的两把钥匙,而作者独特的文学式叙事语言,又让单纯的学术研究展开了生动而形象的翅膀,为我们打开犹太人的文化宝库做出了有益和有趣的探索。
-
中国历史中的佛教
这本书是美国汉学家芮沃寿(Arthur F. Wright)关于中国佛教史研究的一部通论性著作。作者以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举行的演讲稿为基础写成此书,一经出版后,即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著名学者纷纷发表书评,甚至在此书出版近半个世纪之后依然有新的书评出现。时至今日,这本书仍是美国大学生了解中国佛教的必读之书。本书收录了芮沃寿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芝加哥大学的六篇讲演稿。作者试图展示从佛教进入中国至6世纪,佛教如何适应中国文化,减少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摩擦与碰撞,为儒释道三教合和打下统一的思想基础,作者还将研究视野进一步延伸至近代中国社会,检讨佛教如何在近代社会继续发挥其影响和作用,兼顾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