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尘世的权威
奥古斯丁是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堪称神学百科全书。本书从作者从奥古斯丁著述之拉丁原文入手,论述深入细致,在对西方学者研究成果了解全面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本书代表了国内奥古斯丁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 -
当代世界宗教学
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宗教性的几个基本因素:意义建构或在生命较深层面对意义的需要,以及超越或寻找那些值得为之生、甚至为之死的价值。开篇章节部分包括对西方宗教和宗教性学术传统的概述,同时论证了这些精神的皈依就存在于中国民间信仰与实践文化传统的核心部分。 第二部分吸收了某些现代宗教意识相关主题,从曾经产生巨大影响而今受到广泛质疑的世俗化(世俗化假设预言在现代化进程中,宗教的命运是不可避免地消亡)假设开始。讨论随后转向作为中西方现代化内在动力的相同性和相异性,并分析了在晚现代文化中宗教的位置和宗教性的表现方式。 第三部分提出宗教在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几种观点。第九章和第十章讨论了中国传统遗产的信仰与实践,作为中国在21世纪发展的潜在资源。最后的这两章,思考了中国宗教和宗教性对世界文明和平发展可能的贡献。 -
建設中國的耶路撒冷
與以往學界對中國基督教活躍於內陸鄉村社會的認識有所不同,本書側重描繪基督教在發達的沿海商業中心溫州迅猛崛起的軌跡,並以溫州為例,剖析宗教實踐、宗教空間和宗教話語在中國城市現代性變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內容涉及政教關係、民營資本主義發展、日常消費、性別關係、道德文化、階層關係、城鄉差異以及農民工的城市融入。作者為寫作本書所做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和生活史素材的收集歷時近兩年,勾勒出一幅新興城市商業精英所引領的宗教復興之圖景。通過著重記錄商人基督徒群體在日常框架下對現代性與經濟發展的理解以及他們的身份建構,力圖從社會文化層面揭秘改革時期都市基督教的驚人增長。本書強調基督教並非一個內部高度同質的意義體系,而可將其當作一面棱鏡,多角度透視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宏觀過程。本書可用作中國人類學/社會學、都市研究、宗教研究以及定性研究方法的大學教材。 「對於對政教關係或對現代中國宗教實踐有興趣的人士來說,這是一本必讀書,作者淺白易懂的文字適合用於本科教材。」──《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這是第一部關於中國基督新教的民族志專著。曹南來博士成功地粉碎基督教在中國作為洋教的刻板認識,讓讀者窺見一個已高度本地化、去政治化的宗教,而這一宗教又與資本主義經濟行為形成高度互滲。」──《亞洲人類學》(Asian Anthropology) -
转型期的中国基督教
本书作者以浙江省温州市和浙西地区的基督新教和天主教为典型个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用大量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详尽地价绍了在社会主义市经济条件下,中国基督教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以及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并对城市化和世俗化潮流中的当代中国农村基督教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剖析,重点研究了“转型期”对中国基督教的特殊影响。这对党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宗教动态、了解宗教变化、调整宗教政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书把田野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引入到中国基督教的研究中,突破了就经典谈经典,就理论说理论的论说方式,既可供宗教研究者参考,又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一个平台。 -
當代中國人宗教信仰的變遷
本項研究通過對深圳民間宗教信徒的個體生命歷程的瞭解,來解釋現代化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宗教現象。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民間不斷出現各種宗教信仰熱潮,乃至釀成新興的宗教運動,則是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作者提出「宗教熱」以及宗教運動不是簡單的宗教復興,在很大程度上是現代人走出信仰困境的選擇;作者闡述了中國民?宗教信仰個體性的意義,特別是多數中國人走出文革時期「政治神話」,尋找個體生命意義的過程;避開制度性宗教的討論,通過「宗教性」的論證來探討宗教在現代社會存在的合理性問題。 -
State, Market, and Religions in Chinese Societies
This collection of original, new studies about Mainland China,Hong Kong,Taiwan and Singapore and other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focuses on religious changes, and especially the role of the state and market in affecting religious developments in these societies. Information was gathered by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primarily, and the analysis of documents secondarily. The topics covered are: the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study of religion, the methods used by Christians to be able to coexist with a communist government, revival techniques being used by Buddhist monks, the strategies of Daoist priests and sect leaders to attract followers, the significance of mass-circulating morality books, and the ongoing debate about the significance and nature of Confucianism. The book will interest social scientists, religious specialists, journalists, and others who want to underst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Chinese societies, and those interested in religious change in modernizing socie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