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命圭旨
《性命圭旨》,作者不详。分元、亨、利、贞四集。相传出於尹真人高弟之手。前有万历四十三年(1615)余永宁序,此书或为明代著作。全书以图配文,阐述内炼理论与功法,博采众家之说。书中首标三圣图,叙述吸取儒佛之说,有明显的三教合一思想,最终归结於道教。 -
藏传佛教面面观
《藏传佛教面面观》内容简介:藏族地区在吐蕃王朝以前,只流行原始萨满教形式的苯教,自7世纪以后,逐步从内地及印度、尼泊尔等地传人佛教,于是这块由苯教独占的地区有了新的竞争对手,成为佛苯并存、互相对峙的局面。经过不断地激烈交锋,几经起伏,苯教终于失去优势,从原来保持的独占地位滑下来,不甘心但也无可奈何不得不居于附庸地位。 -
藏传佛教造像
《藏传佛教造像》内容简介:故宫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经典文化。从故宫的地位、作用及其内涵看,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宫、皇权为核心的帝王文化、皇家文化,或者说是宫廷文化。皇帝是历史的产物。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象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同样,以皇帝为核心的宫廷是国家的中心。故宫文化不是局部的,也不是地方性的,无疑属于大传统,是上层的、主流的,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堂皇的部分,但是它又和民间的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故宫文化具有独特性、丰富性、整体性以及象征性的特点。从物质层面看,故宫只是一座古建筑群,但它不是一般的古建筑,而是皇宫。中国历来讲究器以载道,故宫及其皇家收藏凝聚了传统的特别是辉煌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几千年中国的器用典章、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以及学术、艺术等积累的结晶,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物,就像金字塔之于古埃及、雅典卫城神庙之于希腊一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故宫文化是经典文化。 经典具有权威性。故宫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它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经典具有不朽性。故宫属于历史遗产,它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已的创造和精神,具有不竭的历史生命。经典具有传统性。传统的本质是主体活动的延承,故宫所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与当代中国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今天的文化建设是相连的。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经典文化永远都是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撑和创新的源泉,都是其得以存续和赓延的筋络与血脉。 -
宋诗与禅
《禅的智慧:宋诗与禅》内容简介:禅是宗教,禅是思想,禅是生活,禅是艺术;禅,也是智慧。“禅”是梵文“禅那”(dhyana)的音译,汉语意译为“思维修”,或音意合译作“禅定”,等等,本是古代印度宗教普遍采用的修行方法。释迦牟尼创建佛教加以吸收,发展出一整套正审思虑、调御身心的法门,作为修习佛法的主要内容和体悟佛法的基本手段。中国输入佛教,也接受了禅的一系列新颖观念和新鲜修持方法。古代中国那些佛教大德和好佛的知识精英们更赋予外来佛教的禅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包括本土传统的儒家、道家与道教的某些内容(主要是关于心性方面的);进而又加以发挥,把基本是作为修行法门的禅发展为相当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形成了以“见性”、“顿悟”为纲领的中国佛教里的禅宗。禅宗创立起宗派在唐初,衰败在两宋之际。就是说,它兴盛了五百年左右。在中国佛教诸宗派里,这又是一个彻底“本土化”的宗派,是中国人在传统的思想文化土壤上消化外来佛教的禅观、禅法再加以发挥、创造的成果。由于它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浓厚的文化色彩,特别受到广大知识阶层的欢迎,并长时期在佛教诸宗里居于主导地位,对于唐、宋及其以后的思想、文化影响也就特别巨大和深远。 -
说禅论道
《说禅论道:基督教与儒、释、道之对话》内容简介:第一,这不是一本学术性的论著。虽然注明出处,引经据典,但这是一本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书。尽量避免过度地介入纯学术性的讨论及冗长的辩论。第二,这不是一本批判性的书。虽然为了比较,会介绍基督教在相关议题上的观点。但写作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批判别的宗教,而是要沟通。 第三,这是一本宗教对话的书。所谓“对话”,就是借着“各说各话”的途径,达到彼此交流、相互了解的目的,并可以澄清误解。 今天有太多人对诸多议题,都有先入为主和想当然的成见,这导致了沟通上的障碍。有人说这好比是两个人吵架,却吵不对头。因此这本书的作用,就是要搭起一座平台,使得大家可以在正确的认知上,相互欣赏、彼此沟通甚至不妨相互辩驳,以达到互通有无、自我省察的目的。 当人类迈入21世纪,中国正在快速发展的时候,也是我们透过深刻反省来更新中国文化的时机。儒、释、道三家的人生观,已经深刻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而基督教的思想,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对多数中国人而言,却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透过这样的对话,希望能达到中国文化的更新与再造之目的。 -
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
《涅磐和弥勒的图像学》接受了先行者各种研究的刺激和启迪,以涅槃和弥勒图像为基轴,试图运用图像解释学的方法,探索佛教美术从印度到中亚的传播及变化。涅槃和弥勒,乍一看两种意义不同的主题相组合也许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但以这两者为基轴是有原因的。因为生死——涅槃的问题是佛教的中心思想,涅檗和弥勒的图像与此关系深厚。以佛教的根本概念涅槃为基础,以与其相关的“死”与“生(再生)”相联系的图像为主题,从结构上窥探佛教美术横跨印度、中亚的传播和发展变化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