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教在中国
《基督教在中国:比较研究视角下的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内容简介:一般以为20世纪初是比较史学的开端,只不过被认为是比较史学开山的布洛赫本人也承认,他并不是比较方法的创造者:“比较方法已不再需要加以创造。在人类的许多科学领域中,比较方法很久以来就已经证明了自身的效能。”这样说是很得体的。比较观点或比较视角是许多学科,尤其是历史研究的自然的行为。历史学家在编纂历史或一般人们在阅读历史时自然而然产生的就是比较的思路。司马迁所谓“通古今之变”,这个“变”就是通过比较才能看得出来的。司马光之所以将历史看作为“资治通鉴”,也就是对历代的统治进行比较的结果。 不过用比较视角与比较方法来研究历史,并不等于就是比较史学。用余英时先生的话来说,比较史学“是一种专门之学。而且尚在发展阶段,一时不易见其归趋”。比较史学的最终目的也许是在寻找历史的规律性的东西,以创立新的历史观。这个鹄的比较高远,因此无论在中国在西方,比较史学还是不很发达的一个领域。不过,即使我们今天不必追求比较史学的高度,但对历史比较研究的实践,也是应该加以重视的。因为就认识论看来,比较是认识事物与现象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法。在历史领域中,遇到与自身不同的历史现象时,比较视角往往油然而生。 -
中国藏传佛教
《中国藏传佛教》为你展示的是壮阔神秘的藏传佛教全景图,你可以跟随深湛的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文学修为的学者,进行一次藏传佛教的文化之旅,领略浓郁的藏族风情,深入西藏历史文化的本质,探讨藏传佛教的信仰精髓,品味藏传佛教经典艺术的神奇…… 藏传佛教是有着浓郁藏区特色的佛教,流传于藏区。藏传佛教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颗闪光的明珠,是人类高层次智慧的结晶。在当今这个知识和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仍然有超乎寻常的吸引力,能吸引五湖四海不 肤色、不同信仰的亿万有清目光向它集中,这本身就具说服力,证明了它的文化价值。 《中国藏传佛教》内容包括:佛教藏区化的艰辛历程、探足活佛世界、僧侣社会、寺院组织、玄奥的密宗、藏传佛教的佛、菩萨和护法神祗、法图、法器和日常信仰、藏传佛教僧俗节日、藏传佛教的葬仪、藏传佛教艺术、藏传佛教经典名著等。 -
俄罗斯与欧洲
俄罗斯人无疑是能够进行思辨思维的,在某个时候甚至可以认为,哲学在我们这里面临着辉煌的命运。 本书是索洛维约夫在19世纪80年代对极端民族主义观念的批判著作集。 索洛维约夫敏锐地看到了民族主义的双重危害性;对内来说,它易地产生狭隘的民族自负和偏见,可能成为维护自身的坏的旧制度和拒绝外国先进经验的理论根据;对外来说,极端民族主义容易导致较强大民族的侵略性的民族利已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成为暴力、压迫和战争和借口。他站在基督教普世理想和全人类价值立场上,提出要以超民族的基督教来克服这种民族利已主义。他认为,东西方教会分裂的真正原因是古代东西方的文化--政治对抗。只有在对作为神人之体的教会的完整理解基础上,东西方取长补短,不是一方吞没另一方,才能实现人类的统一事业。 -
中国佛教诸神
-
犹太教审判
犹太教审判:中世纪犹太-基督两教大论争,ISBN:9787560716213,作者:(英)海姆·马克比编著;黄福武译 -
十八训导书
尼采恣情,克尔凯郭尔羞涩;尼采崇生命的强力,克尔凯郭尔惜生命的脆弱;尼采纵情审美的人生,克尔凯郭尔纵身上帝的深渊;尼采对女人既惧又恨,克尔凯郭尔对女人既羞又惜;尼采呼吁残忍,克尔凯郭尔赞颂牺牲;尼采的文体恣肆,时有神智不清的夸张,克尔凯郭尔的文体沉郁,时有简朴温情的反讽;尼采与克尔凯郭尔尽管都属非理性思想家,但非理性的含义在两人那里绝然异质:前者苏格拉底,后者崇苏格拉底,就是证明。概言之,尼采与克尔凯郭尔都看到“虚无”和“主义”的来临,并力图抵抗之,却基于截然不同的个体心性编织出截然不同的思想。无论如何,两人的思想构成的张力,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嬗变和现代性问题的突进,都是决定性的。 为什么汉语中国思想界偏爱尼采,而非克尔凯郭尔?这是否反映出汉语思想的某种结构性气质?在汉语思想者家谱中,据说可以找到与尼采同气质的人——庄周,但迄今还找不出一个与克尔凯郭尔同气质的人。若果如此,克尔凯郭尔思想就会滋补汉语思想的体质。可以设想,当年王国维先生读的若是克尔凯郭尔,其人间词话的写法就会不同。无论如何,克尔凯郭尔思想之在是对每一当下属己的个体之生存脆弱的痛惜。汉语思想界只知尼采而不知克尔凯郭尔,不仅对现代性思想结构的了解是残缺的,更重要的是,对属己的生存在性的理解是贫乏的。在我看,与克尔凯郭尔交往,更重要的是个体自我理解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