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
编辑推荐
1.“大屠杀历史里程碑之作”
2.从犹太人视角讲述大屠杀历史的文字汗牛充栋,但本书却以施暴者的立场描述集中营的生活、战后的去纳粹化历程及奥斯维辛罪行审判过程,补全读者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德国人反思大屠杀的认知;
3.揭露拜耳公司所属法本集团的高层不为人知的战时罪行。为获得巨额利润,法本不惜勾结纳粹,奴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犯,甚至在犹太人身上进行药品实验;
4.大量有关战后去纳粹化的解密文件第一次在本书披露。
本书以纳粹大屠杀为背景,以贪婪和谋杀为主题,借助解密文件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战前的卡佩休斯是罗马尼亚拜耳公司药品推销员,与犹太人频繁往来;战时的他摇身一变成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主任药剂师:为人体实验分配药品、在火车站挑选老弱病残者处死……甚至盗窃死人的物品和口中的金牙;战后的他则在去纳粹化调查中极力掩盖自己的罪行。
本书围绕卡佩休斯的经历揭露了I.G.法本及其子公司拜耳与纳粹签订的魔鬼契约,复原了纳粹猎人、集中营幸存者和正义检察官对奥斯维辛凶犯的追捕与审判。追究个人责任的呼声与“服从命令不算谋杀”的辩词在法庭上激烈交锋,个体的平庸之恶与当时联邦德国民众的自私冷漠也在庭审中一览无余。
本书读起来就像多线并行、多人口述的侦探小说。作者丝丝入扣地推导出卡佩休斯的内心活动和堕落过程,令你感觉卡佩休斯等纳粹分子、法本工业家及犹太幸存者仿佛在向你自述他们的立场。本书追叙一个普通纳粹分子70年的生存经历,展现德国从反犹到反思二战的40年变迁,带你直击疯狂年代的幽暗人性,追踪一个民族忏悔过往的历程。
-
二战史诗三部曲 (修订珍藏版)
新版套装内含 精美诺曼底登陆地图
分别于1959、1966、1974年出版的二战史诗三部曲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科尼利厄斯•瑞恩的代表作品,这三本气势磅礴的巨作通过对二战欧洲战场三次重要战役的纪录,描绘了这场深刻改变了20世纪世界格局的战争所包含的方方面面。从战争的惨烈景况到战士的可怕经历,从战役的策划运 筹到实际部 署,本书都有详尽的叙述,加上作者小说般的叙事手法和无数次的战争亲历与幸存者采访,使得这三本书为我们留下了关于二战历史珍贵的第一手记录。“二战史诗三部曲”主要涉及二战中三次规模较大、较为关键的战役,分别是诺曼底登陆、荷兰的市场花园行动和柏林战役。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修订珍藏版)】
诺曼底登陆是迄今为止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作战,也是二战的关键转折点。《最长的一天》权威、生动地记述了整个登陆的策划和过程,也描述了战场个人所遭遇的传奇命运以及痛苦、迷茫与抗争,“犹如在诺曼底海滩安装了上万个摄像头”,是非虚构战争史典范,了解诺曼底登陆不可替代的佳作。该书也是一部关于命运和以勇气改变命运的战争史诗。
【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修订珍藏版)】
诺曼底登陆成功之后,盟军决定发起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空降部队和地面部队的联合攻势,试图在1944年年底前结束整个二战的欧洲战事,却遭遇了惨痛的失败。深入敌后、孤立无援的空降兵,面对着焦虑、绝望、恐惧,仍然表现出了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
【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修订珍藏版)】
柏林战役也是二战中最血腥、最关键性的时刻之一,其后果将在未来几十年复杂的国际政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一双眼换一只眼,一池血换一滴血”,第三帝国覆灭之时,柏林也遭受了毁灭性的创痛。这一刻,吃饭比爱更重要,躲藏比战斗更有尊严,忍受比获得胜利更为正确。一部关于战争以及战争深渊中个体生存与命运的不朽著作。
【编辑推荐】
战争史殿堂之作,非虚构写作典范,了解二战历史不可替代的经典。瑞恩改变了美国新闻界非虚构写作,尤其是战争纪实写作的方式,半个世纪以来,他的“二战史诗三部曲”一直在各类二战史非虚构作品、战争纪实作品的榜单中名列前茅,常销不衰,全球销量累计超过2000万册,其中两部还被好莱坞改编为电影,同样成为经典。。
三场战役的幸存者与见证人,不划分立场,共同讲述二战极为真实的历史记忆。但凡经历过战场,每个人都会对战争有着更为痛彻的理解。瑞恩亲历三场战役,并在战后20多年中寻访5000余人,在大量的口述材料、文件档案的基础上,从隆美尔、蒙哥马利等高级将领,到前线上的年轻士兵和逃亡的德国平民,每个人都在他的笔下变得立体可感,呈现出战争的真实面貌。
二战是第一场作战人员有意识瞄准平民的战争。作为这一历史时刻的亲历者,瑞恩讲述的不再是军事史,而是战争中人的故事。1959年《最长的一天》面市,读者纷纷致信,感谢瑞恩让他们头一次知晓“自己的亲人、朋友、邻居,曾经在那个伟大的时刻经历过什么”。历史转折中个人的希望与绝望、命运与抗争,让和平年代的普通人更深刻地体味战争。
国内资深二战历史研究者全新修订,重译内容几乎占全套书的90%。新版译文具有文学作品的阅读美感,流畅易读;术语译法专业,不再让读者不知所云。
-
无情之战
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人看来,太平洋彼岸的岛国日本生活着一群“小男人”。这些人时而恭顺,时而好战,是原始人、幼童和疯子的综合体。
相反,在日本看来美国才是威胁亚洲的魔鬼和野兽。日本作为神选之民,有责任带领亚洲其他国家抗击列强,吊民伐罪。
种族主义一旦成为战争工具,其威力堪比任何枪炮,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精心设计的宣传策略下,种族偏见助长了暴行,暴行又煽动起更严重的种族仇恨。
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种族主义并未消失,反而扎根于现代社会,伺机再次燃起战火。为了将人们从种族主义和战争的恶性循环中解放,普利策奖获奖作家约翰·W. 道尔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为我们剖析并展现出了“二战”中日本和美国间的那一场“无情之战”。
----------------------
【编辑推荐】
·普利策奖获奖作者作品,《拥抱战败》姊妹篇,前美国驻日本大使推荐。
·从独特角度解读日本和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变化与挣扎。有助于理解现代美国对华政策。
----------------------
【名家推荐】
一本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一本日本和美国双方都需要的,有力、动人、公正的历史作品。
——约翰·托兰(John Toland)(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日本帝国衰亡史》作者)
美国和日本战争史上最重要和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之一。
——纽约时报
战后的一代最需要的一课,行文流畅、细节丰富,充满说服力。
——埃文·O·赖晓尔(前美国驻日本大使1910—1990)
-
1944
1944见证了罗斯福的连任与他在战时领导力的巅峰,见证了史无前例的诺曼底登陆、巴黎的解放,以及奠定了日后和平局势的各种混乱的会议。
1944同样也不会忘记希特勒的“最终解决方案”(针对欧洲犹太人的系统化的种族灭绝计划),数百万犹太人的性命垂危,罗斯福的犹豫不决。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作战的同时,纳粹正在加快屠杀欧洲犹太人的速度。
赢得战争的胜利是拯救犹太人最好的方案吗?解救犹太人是否会妨碍盟军打败希特勒的计划?在这一年里,罗斯福做了无数艰难的决定,但如何挽救欧洲犹太人的生命,似乎变成了一个无法掌控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并非必然,更好的收场也可能只是空想。在1944年,盟军受到各种阻碍,或是希特勒的权力更加凝聚,都是可以发生但最终并未发生的故事。然而在这一年里,尽管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民主依然得到了救赎。
同样在这一年里,反犹主义思潮占主流的美国国会在各方面压力下,成立了战时难民委员会,以拯救纳粹屠刀下的犹太人,这标志着美国对大屠杀的正式干预。但最好的时机,在欧美各国关闭接收犹太移民的时候,已经错过了。
在这个壮丽的故事里,杰伊•温尼克以前所未有的广阔跨度,捕捉到了历史的转折。但这些转折依然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如果美国早日采取行动,还能拯救多少犹太人?
【编辑推荐】
★要读懂20世纪,就必须要了解194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并非必然,更好的收场也可能只是空想。在1944年,盟军受到各种阻碍,或是希特勒的权力更加凝聚,都是可以发生但最终并未发生的故事。然而在这一年里,尽管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民主依然得到了救赎。1944年是见证历史转折的一年,也是全面奠定战后国际格局的一年。
★一部纸上的好莱坞巨作,壮丽恢宏地呈现20世纪人类如何艰险走出至暗时刻,又充满无数令人动容的历史细节!
——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天才的叙事者,温尼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壮丽画卷。既有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等卓越领袖的博弈交锋,气势宏大而又残酷的战役描写,也有平民、官员、犹太人和普通士兵视角的精细探索。在他的笔下,遥远的历史场景一一复活重现。
★改变历史写作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实际是从罗斯福的角度阐述的二战史,它讲述了罗斯福在经济崩坏、战争肆虐的年代里如何力挽狂澜,也毫不容情地指出他在纳粹大屠杀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即使是最具智慧的人也会有道德盲点,胜利的欢呼也不足以掩盖亡灵的悲鸣。政治、战争、人性在温尼克笔下交相辉映,促使我们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反躬自省。
【媒体推荐】
“要读懂20世纪,就必须要了解1944年。杰伊•温尼克用他一贯的伟大研究和叙事才能,为我们再现了这戏剧性的一年。”
——沃尔特•艾萨克森,《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
“罗斯福是20世纪或任何世纪以来都难得一见的政治家,似乎从不恐惧未来。”
——以赛亚•伯林
在通过灵活的切换,温尼克将二战的新闻报道与领袖们生活中令人惊讶的细节编织在一起……他对集中营后勤的叙述令人难忘,而那些绝望地尝试停止这场大规模谋杀的人们的故事具有电影般的力量。
——莉莉•罗斯曼(Lily Rothman),《时代》杂志(Times)
作为一本讲述罗斯福在1944年的书,这本书实际上是从罗斯福的角度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扣人心弦的方方面面的历史,也包括丘吉尔、希特勒、普通士兵和平民视角的深刻洞见,以及欧洲犹太人的巨大痛苦,其广阔全面令人赞叹。正如温尼克所言,1944年可能是“改变历史的一年”,而《1944》则是一部改变历史写作的作品。
——安德鲁•罗伯茨(Andrew Roberts),《大师与指挥官》(Masters and Commander)作者
温尼克是一个天才的叙事者,尤擅在特定的历史时刻中发现普遍的意义。在这本书里,他将视线转向划时代的“1944”,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的一年。他以优雅和充满活力的文笔,讲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故事,将遥远时光还原为栩栩如生的生活。一场了不起的阅读体验。
——乔恩•米查姆(Jon Meacham),普利策奖获奖作《美国狮子》(American Lion)作者
-
希特勒死后
当代世界格局形成的基础为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所重新建立的新秩序。其中核心与关键的点就是希特勒自杀身亡后的十天时间,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都为之改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本书精挑细选大量亲历者的回忆录等一手资料以一种纪录片式的口吻对二战中欧洲战场最后十天的风云变幻进行了娓娓道来的论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用立体全新的视角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十天中的诸多历史细节,这是自约翰·托兰《最后一百天》之后关于二战的又一力作。
-
从失败到胜利
1944年夏季,欧洲战事已进行到关键时刻,西方盟国和苏联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对纳粹德国发起了战略性进攻。在东线,战线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长度超过2400千米(盟军的仅为不足1000千米)。从规模上看,苏军及其从事的交战令西线盟军相形见绌。更重要的是,苏军秉持着一种与西线盟军截然不同的作战理念,他们擅于达成欺骗和突然性,这个概念称作“马斯基罗夫卡”,在每一场军事行动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苏军致力于发起高机动性的快速进攻,他们大量集中部队以期达成突破,从而为决定性战役机动创造条件;他们以坚强的意志歼灭敌有生力量,愿意为此付出巨大的牺牲。书中的分析告诉我们,给盟军造成严重制约的诸多问题,基本上未对苏军造成影响,因而后者得以发展出更为激进的战役理念并坚决地予以贯彻。另外,本书还强调了持续不断地探寻、发展、实施战役和战术学说的重要性,当然,这种学说应当既适用于现代技术条件,又符合当下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