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是汪丁丁讲授“经济学思想史”课程的讲义。这本“经济学思想史讲义”,超越了经济学的专业化视角,结合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来对经济学进行反思,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和研究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如价值、价格、均衡、货币等。 -
影子对话
在虚拟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最显著的特征是匿名发言的权利,而在匿名权利之下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对话,我称之为“影子对话”——影子和影子之间的对话。我从2006年11月下旬开始进行这种“影子对话”,至12月下旬满月的时候,我觉得应该将其转化为纸质图书了,因为我和影子们围绕着中国社会的重大议题展开对话,而这些议题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和思考。概括起来说,我们需要教授是:什么是“中国问题”的问题意识?进而,我们的世界正面临着什么样的基本问题? 影子的身份含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但影子又决不完全脱离影子所属的人,我们总能透过语言来推测影子的性格和性情,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真实性的结合才造就了“影子对话”的开放性。由于开放,我们才可以反思过去80年来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主义”和“急功近利”传统,才可以想想知识如何为信仰留有余地。 目录: 前言 合作与竞争 最近课程及日常感受 提出问题 对诸友关于竞争与合作关系问题的看法的进一步探讨 关地“嫉妒”或“妒忌”的讨论 学术与人生 问题意识 生活伦理 关于互联网社会的无名氏定理 实践高于理论 乌托邦与传统——永远的徘徊 为什么“边际效用递减” 社会科学学术中心的三个必要条件 《风的颜色》自序 知识与信仰 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 《经纬》发刊词 从读书的“捷径”说到叔本华的认识论 正义与政治 论政治家的品格 关于正义问题 王小波的说与思 社会的官僚化与“公务员热” 关于残雪的作品 把这一主题改造为更有意义的主题——为什么我们没有新闻? 性,性关系与社会发展 三论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主义与科学,以及关于中医 略论有知的无知 启蒙意味着为科学划界 “主义”与“科学” 对赞同中医者的看法的赞同 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 中医药的出路 满月的总结:何为“科学”? -
人与经济
本书是汪丁丁关于市场和经济的思考,其实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对中国特色之下的市场经济,即政府或出于善意或因为无知而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的批判,比如“善意的恶法”,二是对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之后的结果的冷静、客观认识,即必然会出现“我们都不喜欢的结果”,三是即使实现了充分的市场,又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所出现的问题。所以,本书重点在于前两点,在市场的方向之下,国家和政府如何解决发展的难题。 中国经济体是与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的经济体。无论从劳动力市场、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角度,还是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角度,都可以看到其独有的特征,也存在许多特殊的问题。 对此,汪丁丁教授通过同积极思考的青年学子们的对话和讨论,对中国经济中的正常与非正常、劳资关系、合同法、“两市”、经济增长的制约、市场困惑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深入探讨。也许你没能去北大听课,但是你可以买来一套《青年对话录》来参与讨论与思考。读汪丁丁的书,如同在黑暗的隧道中艰难前行,一开始你可能茫然无措,但最终你将适应这黑暗并发现其中的微光,在它的指引下一路向前。 -
我思考的经济学
我思,故“经济学”变成了我所理解和思考着的那个样子,它不同于至少不完全等同于别人所理解的“经济学”,就好像如果你从来没有见过“红色”,那么不论你阅读“红色”这个字样多少遍你也不会明白“红色”的意义。同样地,没有你亲身的独特的“经济学”感受,你不可能明白我们所说的通常意义上的“经济学”。许许多多在大学里念书的经济系学生或研究生,他们不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他们的“经济学”是不思的经济学或者不是“他们的经济学”,充其量只是他们老师的经济学……本书告诉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的经济学。 -
记住未来
作为物理系统的互联网并不融入我们大脑的神经网络系统,可是它所传递的话语却通过我们的感官把话语的“意义”融入到我们的思维过程中来了。话语通过它的意义影响了我们的思维从而成为施于我们的“话语力量”。人际交往便是这样的话语力量相互间的作用过程,它导致诸如“交往理性”和“交往伦理”这样的高级网络现象,与作为“人类”特征的语言、思想、知识、文化,一起进入我关注的视野。 -
直面现象
……我们不妨认为,经济学的“帝国主义”态度在根本上是从它对它的基本方法——“理性为自然立法”的信仰里面生长出来的。经济学家就是把“人”当成“数据”来处理,就是要用“统计规律”抹杀数据的“个性”,非如此不能归纳出经济学的任何原理来。但是世界进入“个性”以后,从前可以被理性“立”法的那些现象似乎越来越变得独立不羁和不合“规则”,在我看来,人类越是脱离纯粹的“衣食动物”的状态,人的“个性”就越要脱显出来,从而使“个性化”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现象。现代现象的特征问题是“主体间性”的消失与如何重建。理性不能再以立法者的态度出现在现象面前,因为“理性”与“现象”现在恰恰是“主体间性”对话的两端。直面现象于是成为“对话伦理”的一部分,我希望用“直面现象”来消解“逻辑-本体-神学“这一西方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把科学带回到“对话逻各斯”那里去。我当然明白我的这些努力是如何微不足道。千百年来,大海的力量就在于那逻辑地重复发生和消失的排浪。至于那浪尖的色彩斑斓的帆板,它们只是转瞬即逝的“现象”,总要归于永远的寂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