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墓者说
《寻墓者说》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
发现阿凡提(下)
这套书分为上下两部:如果说上一部描绘的是一连串“斗智”的故事,那么这后一部讲述的则是一个关于“心灵救赎”的故事。 与第一部相比,这一部的戏剧性相对少一些,但却增加了内涵,达到了探讨人性和人生的深度。 在这一部里,阿凡提不再孤军奋战,他有了一位可靠的伙伴和亲密的战友——一个“廉洁的小偷”。他们并肩作战,阿凡提由一个行侠仗义的独行侠,变成了一位谆谆教诲的伟大导师,他带领一只迷途的羔羊找到了通往天堂拜见安拉之路。但与此同时,随着一位神秘的智者老人的出现,阿凡提却陷入了困惑之中。 但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对永不休止的生命的伟大敬意!他不是一个愤世嫉俗者,也不是一个神游太虚的玄学家;而是一个行动者,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努力奋斗。他毫不怀疑善良是永恒的,与他的生命一同诞生的这种信念从未被虚假奸诈所玷污过,这种信念在他的心中闪烁着圣洁的光芒! 这部书还提到了阿凡提的身世和童年:他来自民间,吃百家的奶水长大,小时候一次偶然的际遇让他的心灵和智慧得到了锤炼。从此,阿凡提成长为一位心系苍生、兼济天下、疾恶如仇、智勇双全的贫民斗士。 这部书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伟大灵魂的成长史,一颗向善之心的艰难历程。因而,它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而阿凡提几次与智者老人的对话和他自己的潜意识,又体现出探索人生终极意义的意味,令人掩卷沉思…… 在追求深度的同时,这一部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同样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从一开始就设置悬念,而且还不止一个,随着故事的展开而不紧不慢地层层揭开,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其中,有大量的梦幻、意识流等现代元素,很适合现代读者的阅读口味。 如果你是一位理智的人,它能让你从中获得智慧;如果你是一位感性的人,它能让你感动得热泪盈眶;如果你是一位爱思考的人,它能让你参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 总之,如果你很久没有会心地笑过了,没有为什么人或事感动过了,或者蒙尘的心灵需要涤荡擦拭一下了,那就来读一读这部书吧。 -
帝國
見證衝突,見證苦難,見證希望 了解新興俄羅斯、喬治亞人、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東歐局勢 最重要的一本書 波蘭國寶記者卡布欽斯基華文世界首次推出中文版 直視古老帝國俄羅斯的靈魂深處 當撰寫《古拉格群島》的索忍尼辛在日前去世, 當俄羅斯就在2008年八月進軍喬治亞共和國, 我們對於俄羅斯了解多少? 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六次之多的卡普欽斯基,這是他橫越俄羅斯的私人報告,他訪談的是一般老百姓,捕捉了蘇聯帝國即將崩壞之際,那塊土地滿載的衝突與情感,以及人們對於未來的恐懼與希望。 在身為外國通訊記者的生涯中,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親眼見證了二十七次的革命與政變。 《帝國》是一個帝國的故事:有一群國度這一整個世紀大部分都潛伏在一個單一象徵,也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官僚及難以歸類的一團混亂下。在柏林圍牆倒塌那一年,也就是帝國撼動及死亡期間,卡普欽斯基和好幾百個平凡百姓談及他們非比尋常的生活,以及生活中浮現的驚駭。《帝國》是一個民族與時間對抗,讓人折服的結果:在一九八九年那極棒也極可怖的事件遠逝成為過去之前,捕捉了人們的記憶,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恐懼。 -
Gulag
The Gulag—a vast array of Soviet concentration camps that held millions of political and criminal prisoners—was a system of repression and punishment that terrorized the entire society, embodying the worst tendencies of Soviet communism. In this magisterial and acclaimed history, Anne Applebaum offers the first fully documented portrait of the Gulag, from its origins in the Russian Revolution, through its expansion under Stalin, to its collapse in the era of glasnost. Applebaum intimately re-creates what life was like in the camps and links them to the larger his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Immediately recognized as a landmark and long-overdue work of scholarship, Gulag is an essential book for anyone who wishes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nner of the 2004 Pulitzer Prize for General Nonfiction. Finalist for the 2003 National Book Award, Nonfiction. -
大教堂
这部作品,初成于60年代末,最初以乌克兰文发表在《祖国》杂志上,问世不久,它就遭到了非难。后来,正当《各民族友谊》杂志把它译成俄文、准备转载时,遭到了官方正式禁止,被禁锢达20年之久。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60年代,正值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行将下野而勃列日涅夫即将出掌最高领导的政权更迭年代。小说故事发生的场所,作者安排在第聂伯河地区的一座大工业城市里,这一点是颇为耐人寻味的。继赫鲁晓夫之后成为苏联最高领导的勃列日涅夫及其主要助手、政策顾问们,都是从第聂伯河地区发迹起来的,因而被西方称作笫聂伯帮。小说作者虽然也通过书中人物批评了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农业政策上朝令夕改、交化莫测的主观主义做法(在苏联的政治术语中,叫做唯意志论),但在小说的主要篇幅中,作者以窥豹一斑的方法,通过暴露笫聂伯河畔这座大工业城市的问题,揭示了两届政权更迭时期苏联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官僚幸义弊病.这就等于否定了刚登上最高领导岗位的勃列日涅夫以往那些赖以发迹的政绩.匿此,这部小说兢难免遭到被禁的厄运。 《大教堂》的故事情节,围绕两条线索展开,其中一条是保存还是折毁一座古代九顶敬堂的斗争。那座教堂,不啻是一件18世纪哥萨克营造艺术的珍品,也是时代精神一脉枢承的尔征,历史的见证,人民心目中的一座圣殿。这场波及最高领导层的争论,不仅涉及如何对待历史文化传统问题,而且揭示了卷入这一斗争的各种人物的面貌和内心世界,触及到他们各自的道德标准。 小说中不乏对官僚主义的猛烈抨击,但作者着力批判的,是以弗拉基米尔·洛博达为代表的崛起中的官僚阶层。洛博达本来也是来自工人,他的父亲是共和国功勋炼钢能手,他的哥哥,在卫国战争的战场上英勇献身,因而,洛博达一家在工人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和威望,被弗拉基米尔·洛博达利用来作为投机钻营、向上爬的政治资本,而一旦达到目的之后,就把年迈的父亲抛却一边,成为一个背离工人,丢弃历史文化传统的鱼肉人民、巧取豪夺的新官僚。作者淋漓尽致地捣露了他的伪善、凶恶本质和他在群众中的孤立,揭露了他的为人道德对人们思想的毒害。 与此同时,作者以满腔热情歌颂了以老一代炼钢工人伊位特·洛博达和炼钢能手巴格莱一家为代表的工人们无畏、正直的品格,赞扬了他们为维护美好的自然环境和纯洁的社会环境而进行的脚踏实地的忘我劳动,反映了他们为维护历史文亿传统、维护入与人之间真诚、互爱的若系而进行的斗争。 -
勃列日涅夫十八年
《勃列日涅夫18年》讲述了:读书圈绕勃列日涅夫主政十八年的历史,揭示了苏联极盛而衰的历史面面观:勃列日涅夫是推翻赫鲁晓夫“宫廷政变”的主要组织者。赫鲁晓夫的下台与他的反特权政策直接相关。勃列日涅夫是运用组织权力的“大师”。在政治稳定形势下,通过“新经济体制”改革,60年代末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出兵镇压“布拉格之春”成为战后苏联历史的转折点,此后苏联政治上走向保守,经济上停止改革,思想上僵化和教条化。勃列日涅夫是苏联特权阶层的最高代表人物。缓和之下的进攻战略是六七十年代苏联对外战略的主要特征。从70年代后期苏联逐漸陷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停滞的泥淖。特权阶层是导致苏联社会停滞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