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的会话
林文月是台湾著名教授、作家。本书选其有代表性的散 文作品47篇。这些作品,有哲理的思考,有生活的体味,有 情与景的交会,有历史、现实与自我的融合。 作者文笔自然质朴,蕴藉深厚,感情凝重,富有理趣,由 此可见作者的学者风范。 -
飲膳札記
至於我自己这些年来所创作的《饮膳札记》,每篇都是以一道菜的名称为题目,像是「潮州鱼翅」、「清炒虾仁」、「台湾肉粽」、「炒米粉」等,一共写了十九篇文章。所以看起来很像食谱,听说还曾经造成某些书店归类书籍的困扰。 不过我想,如果是为了食谱而买这本书的人,或许会感到失望。因为《饮膳札记》的内容显然跟方才提到的食谱型式有所出入。我的一些朋友看了书以後也对我说:「如果要拿这本书去学做菜,会觉得有点混淆,不够清楚。」好比材料的放法,佐料的多寡。我自己从前总觉得食谱上写佐料「酌量」是不负责的说法,现在倒真正觉得做菜并不能那麽讲究科学的。 我记得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年待在京都进修一年,有个朋友带我去大阪拜访一位日本医生的太太,她很喜欢学中国菜。半路上,我们先去市场买了材料,才到医生家。这个医生家里的厨房漂亮又乾净,尤其是墙壁上还挂了一个小黑板,他们就是要找我去做「炒米粉」的示范。没想到在切菜、放佐料时,这位日本太太十分实事求是地要弄清楚菜的长度、盐的份量;後来我写《饮膳札记》时,才深深体会到中国人做菜真的是很凭感觉的。就好比酱油,不同的品牌咸淡也不同,汤匙也会有大有小,我们又怎麽能要求一种固定的匙量呢? 所以每当朋友质疑我:「像你这种自由心证的食谱,根本是写给会做菜的人看的嘛。」我听了就给朋友一个解释:「我本来就不是在写食谱啊。」 我想,我的《饮膳札记》只是一本用食谱型式去包装的散文。 -
回首
林文月的最新散文隨筆作品,舉凡閱讀、交談、聽歌、旅行,或訪舊懷人,無不委婉,真摯,最見文心神情於深度刻畫之往事追憶中。林文月以淡墨纖悉作散文,筆端冷熱互出,思維與抒情綺錯構成,景象宛若,人物復栩栩然如生,令讀者想念不已。(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
午後書房
-
作品
=============== 庄生寓言 晚唐诗风 伤逝缅怀 哀乐皆容 岁月欢愁×时代光影 =============== 这是林文月六十岁时出版的散文作品,被誉为“从未有过的浓稠、华丽、奇诡”,代表林文月后期散文的重大转变,很多非常著名的散文皆出于此,包括《从温州街到温州街》《父亲》《我的舅舅》《风之花》《红大衣》《礼拜五会》等。 文章源于作者五十多岁时、一次天明以前的梦,十分怪异荒谬,却非常难忘,又仿佛启示良多,便将梦境铺写成文。梦或现实的记忆,随着笔尖流动,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条理。作者藉此反省过往人生的各个阶段,将岁月欢愁凝结为流动着生命光影的、美丽不可方物的动人文字。 本书也是这部名作问世二十年以来,简体版独家授权,首次出版。 【经历许许多多的喜怒哀乐,我们的生命才丰饶起来。我逐渐明白欢愁得失无常的道理。先哲睿智的语言往往需要我们用生命中极大极可贵的代价去体会,包括失去心爱的事物,甚至敬爱的人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终于了悟,如何珍惜现今所拥有。我用文字记下生活,事过境迁,重读那些文字,惊觉如果没有文字,我的生活几乎是空白的。——林文月】 -
擬古
此書輯集林文月最近創作之散文系列作品十四篇,號稱擬古,率以前人文章格調為摹寫對象,初看若遊戲筆法,實則深具實驗性與批判性,寓艱難於平易,自模仿中見發明。十四篇創作所擬對象各摘錄精要附印文後,以供讀者比對參考之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