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学通论
《经学通论(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清代皮锡瑞著的经学通论,从今文经学家的立场出发,对易经、尚书、诗经、三礼(周礼、仪礼、礼让)及春秋等儒家经典的撰著流传、内容要义,以及历代考订注疏的得失、读者治学研究的门径等问题,作了扼要的阐述。《经学通论(繁体竖排版)》与经学历史同为皮锡瑞的代表性著作,无论对学者和专门研究者都有参考价值。 -
經典釋文
《经典释文》三十卷,首列《叙录》,综述经学传授源流,继释《周易》、《古文尚书》、《 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谷梁》、《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各经。所采汉魏六朝音切有230余家,又兼载诸儒之训诂,以证诸经各本的异同,集汉魏以下校勘学的大成。后世考诸经古义,除注疏外,都赖此书以传。本书据宋刻宋元遞修本影印。 -
经学通论
《经学通论》为马宗霍之子马巨据其父未成遗稿及旧著《中国经学史》等增订而成。全书分“经学导论”、“经学起源”、“群经略说”、“经学简史”四部,其大指详于各经流传原委,辨其真妄是非;刺取各史《艺文志》、《儒林传》、《选举志》等,以述官学私学始而综论一朝经学大貌,条析诸经传授源流,略举一时名儒及其著述以见流派,多从思想、政治观察经学史变迁,要言不烦,条理可寻。是作于前史记述多有考辨,皆见精当;或又发疑正读,多得其实。其所论述亦多卓识,如论晏子非儒学,经学之兴于秦一统而以为官方经学之始,辨汉学不分齐鲁,解汉世《公》《穀》立学政治因缘,楬橥新莽一朝之学;分期也多有斟酌,如分两汉为二而合曹魏于后汉,如是不一而足。偶有辩驳过当,读者自可会心,要皆好学深思,非剿袭世俗之论可比,可供学者参考。 -
穀梁古义疏
《穀梁》于汉代宣元时期曾置博士立于学官,其学大行。至于清代乾嘉汉学大盛,学者勾稽各经古义以阐明古学,唯独《穀梁》则或阙如,大概《穀梁》师说湮灭已久,其事尤难。廖平秉承清代汉学治学轨范,于《穀梁》用力尤深,所撰成《穀梁古义疏》屡经修订,体大思精,缀集汉人旧说,排比传例以发明汉学,以《王制》释《穀梁》礼制,论《春秋》封建、地里、官制、礼乐等悉本诸《王制》。其所发明,荦荦大者如《春秋》素王改制、托齐晋为二伯、八州方伯、伯子非爵称、十九国礼仪尊卑异同、九州分中外诸大义,以《王制》穿穴《穀梁》,诚所谓密合无间。虽会通三传而不逾家法,博通而精审,堪称晚清经学中突出的精深之作。 -
尚书孔传参正(上下册)
王先谦的《尚书孔传参正》是清代《尚书》研究的集成之作,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出版规划之一种。伪孔经传既经阎若璩等辨定,于是学者极意阐明汉传今古文《尚书》,并进而别白伏生今文以及马郑古文《尚书》之学。先谦此书取参正孔传《尚书》之意,于古文伪经二十五篇多录前人考证以见其伪;于汉传二十九篇《尚书》,自《史》《汉》《白虎通》《论衡》以下诸书,迄于熹平石经等,凡可以发挥西汉伏生、欧阳、张生三家之学者,大致采辑完备;并兼及马郑传注,旁征诸家义训,且又多所按断,全面考证、阐发了《尚书》两汉今、古文及孔传本的文本及其说解、虞夏以至东周史地等多方面的问题。 -
经义考新校
《经义考》为清初朱彝尊所著,收集先秦至清初研究经学的著作,著其作者、书名、卷数、存佚,并引历代学者之考论,再附以朱氏之按语,为我国最有系统之经学总目录,被誉为经学目录的集大成之作。现今《经义考》已经研究经学或传统学术所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惜一直未有整理本。目前学界使用的主要为中华书局根据1936年版《四部备要》本缩印而成的,但由于其卷帙庞大,缩印后字非常小,且未加新式标点,学者使用颇感不便。为此台湾著名经学研究大家林庆彰教授,组织各方力量,费时十几年而成《经义考新校》。 《经义考新校》以卢见曾刊本为底本,参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详加校勘,并加新式标点。该书的最大亮点是吸收了后人的研究成果,如把翁方纲所作《经义考补正》、罗振玉《经义考校记》和《四库全书总目》中涉及《经义考》之资料,一并附于相关各条目下,以资参证。 全书总字数约400万,分10册精装,附有书名和作者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