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译传记五种
《傅译传记五种》包括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传》(服尔德又译“伏尔泰”)、《夏洛外传》(夏洛为卓别林在著名默片《城市之光》中塑造的形象)。这五部传记,为译者傅雷所精心挑选,译文中,渗透了译者的思想感情,他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让我们挑战悲苦的命运,明知人生是苦难是悲剧,也要有声有色地奋斗和扮演。 -
张大千-梅丘生死摩耶梦
本书从张大千出家经历写起,逐步展开他师门学艺、仿造石涛、精鉴书画、敦煌面壁和浪迹巴西等传奇的人生历程,兼及他的情感生活和社会交往。 -
白石老人自述
本书是白石老人的口述史,“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充满乡土气息,耐人回味。书后精选白石老人木雕、书画等作品八十余件,呈现老人一生多彩的艺术面貌。 -
隔江山色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第一种,探讨元代绘画。元代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代,却也是中国文人画发展最具活力与原创性的时代。在蒙古人废科举制度的情形下,读书人面临着变节或失业的两难窘境,很多文人政途不通,转而以为人占卜、代书或绘画为业。本书即讲述了在这个异族统治、志不得伸的年代里,画家如何以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心声的故事。 -
黄泉下的美术
20世纪,大量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国人一样,在五六千年的时间里,如此持久而专注地着迷于墓葬:设计地下空间、表现生死观念、搜集珍宝器物、布置画面图像……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墓葬看作是埋藏宝藏的地方。不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也局限了我们对墓葬的深入认知。当我们单独讨论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画像砖石等等时,它们作为一个墓葬的整体性意义便也弥散掉了。而本书正是巫鸿长期思考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的一个总结,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也同欢乐也同愁
关于陈寅恪的书虽说也出了不少,但以女儿的身份回忆父母双亲,秉笔实录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感受,这是第一部。质朴真挚,可以作为历史来读。 ——吴学昭 目录 父母亲早年的点滴旧事 父母亲的婚姻及我们姊妹名字的由来 抗战前家居生活 抗战期间 抗战胜利后 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