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
·新文化史权威达恩顿,时隔八年再出新作,集既往研究之大成
罗伯特·达恩顿是闻名遐迩的新⽂化史研究专家,始终致⼒于书籍史和⽂化史的研究。他的代表作品《屠猫狂欢》被奉为标志着新⽂化史理论和研究⽅法⽇臻成熟的经典之作。《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是达恩顿时隔⼋年推出的最新英⽂作品,也是中⽂世界时隔⼋年再次推出达恩顿的新作。这本书可谓是达恩顿书籍史研究的集⼤成之作,是⼀部真正结合了书籍、⼈物和思想的社会⽂化史。
·浸入式写作,见证法国大革命前夜基层社会的混乱与生机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以一位图书销售代表1778年的环法之旅为主线,用浸入式写作带读者亲历图书贸易的各个环节,感受出版业的激烈竞争和大众高涨的阅读热情。作者达恩顿利用丰富的纳沙泰尔出版社档案材料让法国大革命前的图书世界重焕生机。在这里,书商们为了实现销售在乡镇奔走,贸易路线受政令影响不断改变,关于图书需求的情报飞速流转。他们把满族读者的需求当作生意努力经营,谁也没有想到自己正在为一场革命做准备。
·五十年档案研究之结晶,全面复原图书世界的真实状况
罗伯特·达恩顿钻研纳沙泰尔出版社档案半个世纪,对旅行日志、银行账目、书信往来等各种史料做了精细的文本分析。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中,达恩顿通过对众多城市和人物故事的娓娓道来,将启蒙运动、大众阅读与近代贸易结合,描绘了塑造今日世界的革命性变革酝酿之时的历史微观图景。
·新文化史开拓者林恩·亨特鼎力推荐;北京大学高毅教授倾力翻译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英文版出版后,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推荐。新文化史的开拓者林恩·亨特(Lynn Hunt)称赞到:“只有⼀位故事⼤师(达恩顿)才能为18世纪的书籍世界注⼊如此鲜活的⽣命。”耶鲁大学教授约翰·梅里曼(John Merriman)更称罗伯特·达恩顿的研究创造了“⼀种思想的社会史”,是“这个时代乃⾄任何时代最为优秀的历史学家之⼀”。本书由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高毅领衔翻译。
~~~~~~~~~~~~~~~~~~~~~~~~~~~~~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是新文化史大家、书籍史权威、《屠猫狂欢》作者罗伯特·达恩顿的最新作品。
故事围绕⼀位来自瑞士的图书销售代表展开。1778年夏日的⼀天,29岁的让-弗朗索瓦·法瓦尔热动身上马,开启了⼀趟环绕大半个法国的公务旅行。他受雇于纳沙泰尔出版社,任务是拜访沿途书店,推销书籍、查收账目、安排货运、调查市场。在历时五个多月的行程中,他翻越汝拉山脉,沿罗讷河直抵地中海,横穿法国中部地区,途径里昂、马赛、图卢兹等重要城镇。法瓦尔热详细记录了沿途经历。这份珍贵的旅行日志无异于⼀场18世纪法国外省出版市场及图书贸易的导览。与它同样完好⽆缺地保存在纳沙泰尔出版社档案中的,还有上千份内容翔实的信件、银⾏账⽬、交易记录,涉及出版业有关的各⾊⼈群。罗伯特·达恩顿充分利⽤这批宝藏,在本书中描绘了⼀个处于历史重要关头的,⼈物鲜活、⽣机勃勃的图书世界。达恩顿⽤精彩的浸⼊式书写带读者走进图书贸易的哥哥环节,并亲历竞争激烈且秩序混乱的18世纪图书世界。当时市场上流通的是什么书籍?这些图书怎样到达读者手中?通过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为读者铺陈了变革前夕法国社会阅读和基层人民生活的全景画卷,以及塑造今日世界的革命性变革酝酿之时的历史微观图景。
-
多莱尔的希腊神话书
原版
纽伯瑞、凯迪克大奖得主作品
畅销五十年,销量过千万,迄今仍在亚马逊榜单前列
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百年百佳书”
超越时间的大师经典
大人小孩都喜爱的书之瑰宝,家庭藏书的理想之选
中文版
2016年度微博童书奖十大好书
2016年度豆瓣最受欢迎童书榜榜首图书
出版数年收获网店十几万条读者五星好评和众多名家一致推荐
双语版=中文版+原版
16开精装布封全彩印大开本
朴雅黄与深邃紫装裹三千年文明符码
精绝技艺与童心稚趣绘就古希腊神话绮想
2020年辞旧迎新适宜礼物之书
希腊神话是文学和众多艺术门类的基础,没有小孩会小到,也没有大人会大到不适合看希腊神话。没有希腊神话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多莱尔的希腊神话书》初版于1962年,世界著名的童书绘本艺术家多莱尔夫妇去希腊小岛考察后,将希腊神话繁杂的谱系加以梳理,用简炼而优美的语言讲述,配以真实、稚趣又幽默的插图。此书多年来畅销不衰,至今仍位于亚马逊图书排行榜前列,成为影响了一代代人的最受欢迎的希腊神话之书。
-
战争的试炼
当下英语世界最权威一卷本十字军史著作
融最新史料、双重视角、荡气回肠的史诗叙事为一体
廓清中世纪持续200年的东西方大战所笼罩的重重迷雾
◎ 编辑推荐
☆当下英语世界最权威、最流行的一卷本十字军史著作
☆摒弃以往英语世界中或过度吹捧十字军或极力贬低十字军的观点,从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双重视角叙述事件进程,尽量做到客观公允
☆努力还原历史真相,让读者明白今天很多以十字军东征这段历史为借口引发的冲突,都是在对这段历史的误用和滥用
◎ 内容简介
11世纪时,在教皇的召唤下,一大支基督教军队闯入了地中海东部的伊斯兰世界,占领了两种信仰都奉为圣城的耶路撒冷。在这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200多年间,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为争夺圣地的统治权而争斗,双方都坚信他们在为自己的神服务。
书中不仅描述了各次十字军东征的大量军事细节,作者托马斯·阿斯布里奇还从政治、社会、宗教动机和人物入手,全面剖析了这段超过两个世纪的冲突。尤其是,他从基督徒和穆斯林双方的视角讲述这段史诗般的斗争,这在至今所有的十字军史著作中还是头一次。
在作者激情洋溢的讲述下,我们被带入一个满是传奇英雄的世界,但他也不忘揭露充斥在那个时代的令人惊骇的暴力杀戮,并且清点了后世对这段往事的误用和滥用。
◎ 媒体推荐
阿斯布里奇讲述了一个令人难忘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现在也很有教益。——海伦·卡斯特,《卫报》
充满了只有中世纪才有的绚丽多彩的逸闻。阿斯布里奇彻底而成功地脱离了传统的写法,精彩地展示了穆斯林的战略和动机。——《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这部检视从11世纪到13世纪的中世纪十字军活动的学术著作中,阿斯布里奇小心谨慎地赋予了穆斯林视角和基督徒视角同等的重要性。——伊恩‧芬利森,《泰晤士报》
十字军运动在今天是过于时髦的话题,尽管据阿斯布里奇的观察,这些话题大多数都出于错误的原因。他说,十字军运动是有趣的,但它们属于过去。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是既令人激动又令人毛骨悚然的,本书属于最优秀的叙述性历史著作。——《苏格兰人报》
通过对十字军东征背后的宗教动机做出的富有洞察力的评论,以及来自同时代穆斯林史料的视角,阿斯布里奇写出了一部全面、精致、充满扣人心弦的分析的叙述性历史著作,能够满足各种水平的读者。——《书单》
◎ 名人推荐
才华横溢、权威性强、平易近人,一部 “必读之书”。阿斯布里奇在无懈可击的学术与令人投入的说书人天赋之间做到了平衡。——约翰 ‧ L.埃斯波西托教授,《伊斯兰的未来》作者
-
英国中世纪教会研究
-
铁壁之围
沃尔夫森历史奖、古根海姆-莱尔曼奖军事史奖、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2015年英国陆军年度军事图书、2014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历史图书、2014年《新政治家》年度图书
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视角看向第一次世界大战
◎ 编辑推荐
☆以一战战败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角度呈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普通民众在这场战争中的体验
☆将可靠的资料与生动的描述相互结合,将政治、外交、军事历史与社会历史融为一体
☆在字里行间展现中欧社会经历的变迁,引人思考一战的有害遗产
◎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同盟国认为己方有望轻松获胜。但是,随着德国对法作战计划战败,奥匈帝国的军队蒙受沉重损失,速胜的希望很快落空了。对于同盟国来说,这场战争现在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包围战。英国实施了无情的封锁包围。德国和奥匈帝国无法获得军需物资和食品,他们的士兵面对着武备更好的敌军,两国平民面临着饥馑。征服和劫掠、陆上攻势、潜艇战都无法对抗或打破封锁包围。同盟国陷入了协约国构筑的不断收紧的铁壁之围当中。
◎ 媒体推荐
这本书为学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盎格鲁-撒克逊学生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原创性视角。
——马克斯·黑斯廷斯,《星期日泰晤士报》
亚历山大·沃森这部非凡的一战史前所未有地清楚展现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了中欧的各个社会的,特别是德国和奥匈帝国。
——P. D. 史密斯,《卫报》
英国历史学家通常倾向于主要从协约国的角度来看待这场世界大战。沃森从同盟国的角度审视了这些熟悉的事件,从而为我们的认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沃森的视角转变提供了启发性的侧面信息……在关于德国发起潜艇战这个灾难性决定的精彩章节中,沃森的平衡作用是最有效的。但是,是流离失所的东欧难民群体,在这本杰出著作的巨幅画布上留下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图景。
——米兰达·西摩,《每日电讯报》
一份真正不可或缺的贡献……选取熟悉的题材并对其进行新的解释,这是历史学家的才华的一个标志。沃森的书就是这项技能的绝佳例证……《铁壁之围》既是一部政治史或外交史,也是一部关于由苦难和战争引发的情绪的历史……沃森成功地将他密集的自下而上的描述与战争关键决策时刻的宏大叙事结合在一起。
——亚当·图兹,《华尔街日报》
-
波兰!波兰!
卡钦斯基总统的空难发生后,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波兰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不管是不是阴谋论,这一事件只是波兰数百年来倒霉历史中的新的一页——一方面经常被外国当作棋子,另一方面波兰自己的当权者缺乏智慧。加上强敌环伺,因而波兰的历史显得颇为悲情。事实上早年间波兰曾经是东欧地区的一大强国,数次欺负俄罗斯,甚至占领了莫斯科。然而自1700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发起“北方战争”战胜北欧强国瑞典之后,波兰彻底沦为俄国的附庸;继彼得大帝后,俄罗斯的又一个“大帝”——出生于德国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大规模进行对外扩张,随后在沙俄、奥匈帝国和普鲁士这三个波兰的强大邻国密谋下,波兰先后在1772、1793和1795年被瓜分。在三个强大邻国的密谋下,波兰从此开始了一百多年的亡国史。即将进入19世纪的欧洲迎来一个大人物——拿破仑,这个法国的皇帝矮小的身躯之内蕴藏惊人的能量,这让波兰芳心暗许,期待用他的力量实现复国的愿望。燃而,拿破仑失败了,所谓的“华沙公国”第四次被瓜分,此后的波兰再次沦为沙皇的波兰王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欺负波兰的俄、德、奥全部倒台,巴黎和会上波兰“被独立”。信心爆棚的波兰毅然进攻红色苏维埃,结果被红军一举打到华沙城下。既反德又反苏的波兰,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苏联和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随着二战的爆发,波兰成为苏德眼中钉肉中刺,迅速被两强瓜分。被瓜分已经成为波兰的习惯。冷战时期,波兰成为苏联阵营下的一员,1980年代,工人大罢工又一次使波兰成为世界的焦点,并最终成为东欧剧变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如今,波兰继续奉行“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唯美国马首是瞻,先后加入北约和欧盟,成为美国安插在欧洲和北约内部的一颗钉子,不惮与俄国和中国发生摩擦,继续作为大国的一个棋子,还是真正找到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