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壁之围

[英] 亚历山大·沃森

文化

一战 历史 世界史 军事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 历史文化 后浪

2020-12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目录
致 谢
引 言
第1 章 开战决定
第2 章 动员民众
第3 章 源于错觉的战争
第4 章 防御战
第5 章 四面合围
第6 章 永久的安全
第7 章 前线的危机
第8 章 匮 乏
第9 章 再次动员
第10 章 U 型潜艇
第11 章 危险的观念
第12 章 面包和平
第13 章 崩 溃
尾 声
注 释
缩略语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展开】
内容简介

沃尔夫森历史奖、古根海姆-莱尔曼奖军事史奖、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2015年英国陆军年度军事图书、2014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历史图书、2014年《新政治家》年度图书

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视角看向第一次世界大战

◎ 编辑推荐

☆以一战战败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角度呈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普通民众在这场战争中的体验

☆将可靠的资料与生动的描述相互结合,将政治、外交、军事历史与社会历史融为一体

☆在字里行间展现中欧社会经历的变迁,引人思考一战的有害遗产

◎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同盟国认为己方有望轻松获胜。但是,随着德国对法作战计划战败,奥匈帝国的军队蒙受沉重损失,速胜的希望很快落空了。对于同盟国来说,这场战争现在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包围战。英国实施了无情的封锁包围。德国和奥匈帝国无法获得军需物资和食品,他们的士兵面对着武备更好的敌军,两国平民面临着饥馑。征服和劫掠、陆上攻势、潜艇战都无法对抗或打破封锁包围。同盟国陷入了协约国构筑的不断收紧的铁壁之围当中。

◎ 媒体推荐

这本书为学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盎格鲁-撒克逊学生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原创性视角。

——马克斯·黑斯廷斯,《星期日泰晤士报》

亚历山大·沃森这部非凡的一战史前所未有地清楚展现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了中欧的各个社会的,特别是德国和奥匈帝国。

——P. D. 史密斯,《卫报》

英国历史学家通常倾向于主要从协约国的角度来看待这场世界大战。沃森从同盟国的角度审视了这些熟悉的事件,从而为我们的认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沃森的视角转变提供了启发性的侧面信息……在关于德国发起潜艇战这个灾难性决定的精彩章节中,沃森的平衡作用是最有效的。但是,是流离失所的东欧难民群体,在这本杰出著作的巨幅画布上留下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图景。

——米兰达·西摩,《每日电讯报》

一份真正不可或缺的贡献……选取熟悉的题材并对其进行新的解释,这是历史学家的才华的一个标志。沃森的书就是这项技能的绝佳例证……《铁壁之围》既是一部政治史或外交史,也是一部关于由苦难和战争引发的情绪的历史……沃森成功地将他密集的自下而上的描述与战争关键决策时刻的宏大叙事结合在一起。

——亚当·图兹,《华尔街日报》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disguiser的评论
    一战题材这两年热起来了啊,这应该算是对当下形势的担忧吗?总之,不管站在哪一方,一战这种典型的老人发动战争,年轻人流血牺牲始终让我感到恶心,至今读过的一战名作非八月炮火莫属,其他的都是渣
  • 陆钓雪的评论
    对于欧洲中部与东部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浩劫。取代威名跌堕的旧帝国的新共和国自身又受到充满仇恨的战争遗产的毒害。它们贫困、动荡,通常有大量充满怨愤的少数族群,事实证明,大部分新共和国是不稳定的。战争撕裂了上述国家多民族社会的组织构造,并且严重加剧了族群对立,遗留下了长久的敌意,尤其是跟历史较久的犹太人少数族群和新近的德意志人少数族群的敌意。不到10年,威尔逊的新民主秩序便已经所余无几,东部的大多数地区都陷入了独裁者的统治之下。德国也被摧毁了。1914年时的国民团结在经历了大战之后便崩溃成了彼此攻讦...
  • 汗青堂的评论
    它不仅从战败的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还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历史融合进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著作中。虽然沃森的书是基于在德国、奥地利和波兰的档案研究,但他的这部学术研究著作完全不会让人感到窒息。他对广阔的东线的可怕斗争的描述敏锐而明智;利用从士兵的信件到儿童的童谣,他尤其擅长生动地展现德国和奥地利后方前线的情绪。最重要的是,他的书能更有力地提醒我们,尽管这场战争对英国来说很糟糕,但对战败者来说却是糟糕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