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宝德谈现代建筑
《汉宝德谈现代建筑》内容简介:建筑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但它更是生活的容器。科学可以关在实验室里做出来,艺术可以挂在博物馆里,但是建筑一定要建造在大家的眼前.为众人所使用。它不是一种个人埋头苦干就能成就的事业。建筑家应有社会的胸怀,为大众服务。因此他们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为大众创造一个愉悦的生活环境。他应该是民众意念的抽引者,但这与一般的随波逐流是不同的,也不是哗众取宠。建筑家的个性,建立在他的专业知识与对人世的深切关怀上。 -
汉宝德谈艺术
《汉宝德谈艺术》内容简介: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同样重要。科学只有在艺术、生活背景的衬托下,才能显出它的光辉,才能成为人类成长的支柱。我们都需要成为具有艺术素养的人,人人都有创造与审美的能力,也有欣赏的眼光。 -
物象与心境
为什么中国文化会产生这样的园林? 中国的园林何以成为读书人性格的写照? 在本书中,作者从古代绘画、赋文、器物以及现存名园中,寻找园林精神的蛛丝马迹,勾勒出中国园林思想的发展脉络,也映射出中国文化内在的矛盾与张力。 -
如何欣赏建筑
著名建筑学家汉宝德,以古今中西十七座经典建筑为例,带领读者认识、理解,进而欣赏建筑之美。全书以游记式的轻松笔调,将这些建筑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又层层剖析它们的内涵深意,是一部具有典范性的建筑美学普及读本。作者以个人多年经验及阅历,将认为值得介绍给广大读者的建筑物,用一种导览的口气,陈示在大家面前,让读者们可以多认识些建筑,进而欣赏建筑的美。 -
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
《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内容简介:建筑大师汉宝德,醉于古文物、古建筑,举凡美的事物,他绝对会用优美的散文、精致的摄影图片,为历史作见证。《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为汉宝德旅游亚洲时因景生情的感怀,足迹踏遍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印度、柬埔寨等地,寻幽探胜,更寻找失落的文化源头。他谈北京,不写宫殿苑园,却写圆明园的几块残石;去了江南,不写苏州园林之直,却写少人知道的无锡寄畅园;东京访古,他不去著名的金阁寺、清水寺,却去了京都的平等院凤凰堂。吴哥窟的艺术建筑、丽江的扎染趣味、弥漫儒学气息的东京孔庙、庆州浑然朴素的景色……亚洲诸多圣地,在汉宝德笔下,让人恍如亲,临实境,经历一场知性与感性的洗礼。 -
透视建筑
汉宝德先生是专家,也是个“圈内人”,他说建筑是“艺术”,也是“用具 ”,于是作为一个建筑师,不仅要与自己的灵感与图纸打交道,也要与业主,与商业,与政治打交道。他的许多文章的立足点,最后是落在一个建筑师,怎样用自身的艺术责任感乃至社会责任感,做出美好的,有益的作品。——汉宝德自称是一个保守主义者,经世致用与人文关怀在他的行文中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也是他在审美上,倾向于和谐质朴,对于形式上的“为颠覆而颠覆”有着尖锐的批评吧。 在《轻利重义的建筑师》一文中,他几乎是有些烦恼地分析:“也许建筑作为一种行业,本质上就是贪婪的,缺乏公益精神。建筑师基本上为有钱人服务,他们的报酬是按建筑造价的比例来收取,努力工作所得到的代价与设计品质高低、投入精力多寡无关,而与花掉业主多少钱有关。所以聪明的建筑师喜欢与拥有政商权力的重要人物为伍,对于社区与大众缺乏兴趣。”对于在台湾出现向社区扎根的建筑师,说明年轻一代不再全然视建筑为商业,而有理想主义的精神出现,投以很大的期待。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到一位建筑师,莫克比(SamuelMockbee),他自建筑系毕业后,从来没有打算去伺候有钱人,也没有在前卫建筑上扬名立万,却决心自我下放,把建筑上学到的东西带到地方上,贡献给社区民众,提升当地建筑的水准。得到教职后,结合同事,利用学生实习的机会,成立“乡村工作室”,在贫穷的阿拉巴马州乡下,替居民解决建筑问题。汉宝德评价说:“有趣的是,这位先生并不是仅仅为乡民解决住的问题,而且还把建筑的水准带到乡间。像他使用捐来的或捡来的材料建屋而屡屡得奖,让人感觉这样的建筑师才是真正结合人文与艺术的建筑师。”而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记住了这位了不起的建筑师的名字。 作为刊登在《中国时报》上的专栏,这些文章涉及的范围很广,在住宅建筑、校园建筑、公共空间、城市规划等问题上,都有许多精当见解。作为一个非常入世的建筑专家,他对建筑的批评不可避免地蔓延到对社会,对现实的批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批评时的激越笔调,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士子的济世精神,在当代的回响。 当然,这本《透视建筑》,还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虽然没有一个严整的秩序,但是如同陪一位先生聊天,有时比起上课还要得益。其中许多篇目,对当代建筑潮流有着内行的描述与判断,——于是说到这本书的另一个好处,是配图与注解做得精当。在文章之后,能够通过配图,得到一个直观印象,通过注解,对一些名字与概念,有一个认识。它是很适合一个“建筑爱好者”读一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