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承钧学术论文集
《冯承钧学术论文集(套装共二册)》包括冯承钧公开发表论文几十篇,多散佚在民国时期的期刊报纸上,此次由华师大邬国义教授收集整理。多为第一次公开发表,对于民国学术史、中西交流史的推进以及冯承钧本人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
我为景教碑在中国的历险
1907年1月,何乐模从英国出发,辗转丹麦、美国、日本等地,跨越大 半个地球来到中国,并深入西北内陆的西安城,意欲获取基督教在华传播历 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由于西安本地官民对该碑采 取了保护措施,何乐模最终未能获得景教碑原碑,但在西安仿刻了一通同大 、同质、同重的景教碑,并经由黄河航运、京汉铁路货车运输,以及长江航 运运抵上海,再从上海运往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由此,何乐模 在完成其第二次环球航行的同时,也将景教碑的复制碑从中国西北内陆成功 地运抵美国东海岸。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复制碑的1908-1916年间 ,何乐模以之为模版,用石膏制作了十余通模造碑,分送欧洲、北美洲、中 美洲和亚洲的十余个国家的博物馆与大学,并在世界多个国家发表了有关景 教碑及其历险过程的演讲,有力地推进了西方世界对于清代后期中国内地的 认识与了解,也极大提升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 。由此,何乐模仿刻景教碑的活动也成为清代后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 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 《我为景教碑在中国的历险》一书细致入微地记述了何乐模在华北、西 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行程与所见所闻,内容涉及山川河流、城镇村落、寺 庙祠宇、道路交通、官绅商民、风情民俗、商业贸易、农业物产等。书中还 附有大量照片,生动直观地反映了作者眼中的清末中国自然图景与社会众生 相。《我为景教碑在中国的历险》不仅是研究基督教在华传播史、景教碑世 界流布史的重要文献,而且也是从历史地理、城市史、社会史、环境史、中 西交流史等学科角度出发研究百多年前中国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中西文化 交流的珍贵史料,堪称清末西方人在华考察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
欧化东渐史
欧化东渐史,ISBN:9787100028219,作者:张星烺著 -
濒海之地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经济史、中外关系史专题研究新作,对秦汉至六朝时期岭南与东南亚海上交通、唐朝市舶制度、郑和下西洋与朝贡体系、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考古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作者比较详尽掌握相关中外文献资料,并与田野考察、考古发现相结合,具有开拓性。如通过印尼印坦沉船考古发现,探讨以往未受注意的南汉贸易与外交问题;再如利用珍贵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荷兰吧达维亚日记、热兰遮城日志等外国文献,复原早期东西方接触与中荷关系开篇的历史等。 -
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
“条约口岸体制”(或谓“条约制度”、“通商口岸体制”)是指鸦片战争后以不平等条约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中西交往体制。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但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因1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的快速演变而趋于成熟的。这一时期的中西关系以中英关系为核心,是中外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研究对象,但导致中西关系巨变的历史过程的主角之一——英国在华散商群体,在以往的研究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鲜见以英国散商为中心研讨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演变的有份量的著作。本书选择的几个专题,均程度不等地涉及到英商群体的活动及其影响。作者通过讨论治外法权、海关税费、行商体制、鸦片问题、中西交往体制等问题,观察在18世纪后期就已经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如何因为英商群体的利益,在19世纪30年代的独特环境中酝酿成中英关系中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从而导致鸦片战争以及条约口岸体制的建立。通过对这些专题的讨论,展现这些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便对条约口岸体制这一重要的国际秩序的产生作出相对完整的说明。 -
殊域周咨录
《殊域周咨录》以明王朝为中心,分别记载其东、南、西、北四方海陆各国和地区的道里、山川、民族、风俗、物产等,以供当时官员出使时参考。所用资料取自明王朝历年颁发的敕书、各国间交往大事和相互来往使节所作的文字记录,以及行人司所藏文书档案等。共二十四卷:卷一朝鲜,卷二至三日本,卷四琉球,卷五至六安南,卷七占城,卷八真腊、暹罗、满剌加、爪哇、三佛齐、渤泥、琐里古里,卷九苏门答腊、锡兰、苏禄、麻剌、忽鲁谟斯、佛郎机、云南百夷,卷十吐蕃,卷十一佛菻、榜葛剌、默德那、天方国,卷十二哈密(见哈密卫),卷十三土鲁番,卷十四赤斤蒙古、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火州,卷十五撒马儿罕、亦力把里、于阗、哈烈,卷十六至二十二鞑靼,卷二十三兀良哈,卷二十四女真。全书又按地域分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四部。其中卷九的云南百夷、卷十的吐蕃、卷十二至二十四所记均为明代边疆地区民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