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存故事
“血泪、辛酸、无奈、牵挂、希望、坚持、爱……”很准确的概括了农民工的生活! 本书通过典型案例,探讨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反映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凸现的问题。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入城市社会,浩浩荡荡,前赴后继,奉献劳动,获取报酬,个中滋味自在心头,然而他们通常是无声的。 农民工个体遭遇的痛苦和困难,看似主观层面的紧张或冲突,但反映的往往是我们这个社会深层的结构性矛盾。 生存,农民工的生存,普通人的生存,卑微者的生存,不只是故事,更是历史,更是文明…… -
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
《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主要内容: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启动了中国改革的大幕,但在改革的发展中,农业与农村又成了“问题”,从而引出了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联产承包的改革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是市场自身的问题?还是我国城乡分割的体制使然?或许是二者的交互作用?新农村建设确实是时候了,但如何善用国家力量,去焕发农民追求发展的自发力量,而非越俎代庖;如何建构乡村自主发展的政治经济架构与政策工具,仍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
变动时代的乡绅
《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对于民国以来的乡制变革作了较系统的考察。由工业化浪潮引发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生急剧的变动:一方面,是原始村落正在成片地急剧消失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另一方面,是传统乡村的生活模式、社会结构、乡村文化和信仰体系等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动。乡村社会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基础,华夏文明主要是建立在乡村社会基础上的文明。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次最重大转折:即世纪之初革命道路的选择和世纪末改革道路的选择,都是从农村开始的。这意味着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依赖于对乡村社会认识的深度,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在整个20世纪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中的特殊地位与价值。“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论题无疑构成其重要的研究方面。 -
中国农民经济
-
村庄发育、村庄工业的发生与发展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企业家行为的故事,而这类故事成千上万,这些故事的效应叠加在一起给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书中所讲述的故事是很重要的。这本书展示了个人的创造力和人们的意志力可以使极度贫困的地区摆脱贫困。这恰好是当今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旨(现在成为邓小平理论)、即专注于市场。用最广义的词来说,这是一种“儒教”的解释,因为一切事情取决于人,包括人的道德、意愿以及通过经验积累来学习的基本能力。显然,本书的主角吴栋材具有很多“儒教企业家”的特征。 或许很多经济学家会认为,这本书是宏观经济学著作,里面充满了统计数据、计量经济学术语、繁杂的公式和最新的解释经济增长的数学理论。但你翻开书所看到的却恰恰相反。书中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一个普通农村的故事,使用的都是最原始的资料、文件和口述的历史,此外,还有作者的一些思考和比较。简而言之,这是一项从人类学角度进行的经济学研究。 -
中国近代乡村的危机与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
本书为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于2012年联合主办的第二期“中国近代史论坛”的成果结集,对近代中国乡村危机的表现、成因、破解之道及近代中国乡村的重建之路进行了深入探讨,重视乡村社会演变的内在脉络,打通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以及革命史的区隔,全面考量中国近代历史的连续和断裂,以期对中国乡村的长期演变获得更丰富、更切实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