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
第一章 本书的浓缩 第二章 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的历程和成效 第三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经济学缝隙 第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国际经验的比较和借鉴 第五章 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面临的问题 -
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
本书是在伦理观上具有深刻的分歧的两位伟大学者之间一场轻松的辩论,任何一个处于21世经尼济学前沿地位的人都希望尽情享受布坎南和马斯格雷夫之间既相互尊重又针锋相对的对话产生的魅力,富有才智的非经济学专业人士也能领略阅读此书的乐趣。 -
财政联邦主义
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分工,以及有效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财政工具。作者通过一系列假定,提出了分权化提供公共产品的比较优势,即著名的奥茨“分权定理”,并以此为基础,对联邦财政理论进行了经验研究和动态分析。 -
走向“预算国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从“自产国家”向“税收国家”转型,随着1999年启动预算改革,迈出了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第一步,开始走向“预算国家”。中国公共预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发展日新月异。本书以治理、民主和改革为关键词,议题广泛,内容丰富,共分五个专题,即“国家治理中的公共预算”、“预算民主和预算透明”、“公共预算改革”、“政府间财政关系”与“公共财政管理的实践和探索”,对现阶段我国公共预算研究状况进行了全景式的回顾和评述,呈现出今后开展中国公共预算研究的学术旨趣,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多视角、多路径和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同时对于中国公共预算研究领域学术思想和成果的传播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
治国与理财
《治国与理财》围绕国家建设和公共预算这个主题,从中国财政国家转型、现代预算制度的确立和中国的预算改革、预算与国家治理、预算与政治问责等多个角度,论证了作者的基本认识与核心关切——“治国即理财”,即财政体系在国家治理与政治问责方面的重要性。 作者从2003年以来在中国的五个省和四个城市进行广泛的预算改革调研,积累了大量的实证资料。他采纳财政社会学的观点,认为财政对国家和社会的演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不仅是理解社会和政治变化的关键,而且是社会变化的重要指标和源泉。 作者将预算制度的建立上升到国家能力的高度,认为预算能力是国家能力最基本的支撑,并从政治学的角度思考中国的预算改革,认为对现代国家的治理来说,问责是核心问题,而财政问责(预算)又是政治问责的核心。 -
以利为利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序论:政府行为与中央-地方关系、改革前的中央地方关系、财政包干的效应和后果、分税制改革及其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