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一位“愤青”的信
克林顿总统、特丽莎修女、基辛格博士、黛安娜王妃等人都曾经是希钦斯的批评对象。尤其是希钦斯于2002年推出的《审判基辛格》,以大量的调查性材料,揭露其在越南、柬埔寨等国犯下的战争罪,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公众声誉。他是记者,专栏政论作家,美国家喻户晓的公共知识分子,《纽约时报》称其为现代记者里最无与伦比和有力量的声音。他以自由思想、独立批评和担当社会责任立世,早年以奥威尔为偶像,最终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坚定的反对者、异议分子、国际主义者以及托洛茨基的忠实信徒(不过在9·11事件后他支持布什政府发动反恐怖战争,舆论说他转向了——由左派戏剧性地转向了右派)。 通俗点说,希钦斯其实就是个“愤青”,一位老“愤青”。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具有巴黎‘五月风暴’精神的老头,成了最后一个可理解的、革命年代的幸存者。”是够激进的了。他还想通过《致一位“愤青”的信》,为跟他一样躁动不安的小“愤青”提供建议,帮助他们避免生活的幻灭。这任务委实不轻。他效法里尔克《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信》——这种经典而又通俗的小册子书写形式,一方面便于提炼自己的精神气质,同时寄望自己坚持日久的激进形象能够引导别人并传诸长远。但是很不凑巧,这本八万字的小册子看上去太像面子工程,一项他自己的伟业。好在他不是个道德家,没有沦落到枯燥说教的地步——他倒是善于结合自己的经历,向世人款款输出关于“愤青”的诸多经验、知识。 但显然,一个想充当人生导师的人,即便是说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何况虚构跟年轻人通信的方式也还算亲切。在最好的情况下,这类写作会让人想起欧洲古典哲理作家帕斯卡、蒙田、培根等的劝谕风格和精神。希钦斯可是个现代人,又是个多有历练的实战家,他熟练而又热情地展开自身,并不惮于不谦虚,不惮于言辞的不优雅、不精致、不宽厚、不蕴藉。他的18封信,可以看作是“愤青”通行证的注脚么?我感觉“愤青”得还不够,反叛得还不够,油滑倒是真的。 好啊,大家都去做“愤青”吧,尽管不是说做就做得了的。对于生活中充斥的迷信、愚蠢、权威,这都是“愤青”们首先应该反对的。以怀疑一切的理性态度坚持思考:“愤青”,你能行吗?看看信的标题吧,“如何面对社会的阴暗面”、“谈谈青年人的献身目的”、“怎样对待墨守成规”、“如何理性地阅读”、“不要害怕孤独”……希钦斯就是这样向青年人答疑的,也不过是些大路货。我们还知道,《纽约时报》的理念是“所有适合刊发的新闻”,它天天印在头版报名下面,希钦斯认为再没有比这更愚不可及的行为了,他于是天天愤怒地盯着它看,而“每天这样给自己注入恼怒可以延长我的寿命”,这就是他对待所谓墨守成规的办法。在希钦斯看来,愤怒真是一种每时每刻迸发出的生命激情。希钦斯甚至还是个反神论者,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是同一个谎言的不同表现形式,全部的宗教故事都只是一个邪恶的神话故事,“它使得自由思想这个整体概念退化了”。由此倒可以反推:自由思想乃是“愤青”的精神内核。 “……要为扩展普遍人权的概念而斗争,为正义和伦理共同标准的全球化而斗争——这样才能与经济‘全球化’相称。”看上去,希钦斯在为全球化时代的“愤青”画像。“但愿你能为了将来的战斗把你的火药保持干燥”——最后,希钦斯以这种充满革命激情的口号寄语这个时代的小“愤青”结束本书。最后,我也想说一句——我比作者更“愤青”:我很不喜欢这本书。希钦斯很看重“愤青”应该怎样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但在我们原谅了他的那些大路货色、励志味道很浓的议题后,他自己反倒忘了在信中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于是读者看到的就尽是些装腔作势、倚老卖老和陈词滥调。不过这样的书也有个好处,那就是让你在阅读它的时候就变得十分“愤青”,就能及时动用自己干燥的火药。 -
不服从的江湖
本书是新人力作的合集,是网络时代人们的传播和表达方式深刻变化的一个见证。它来源于生活,反映的是民众的心声。王怡的杂文取材很广,从武打小说、古典名著、影视作品到中外历史、社会制度及至当今国际时事,无所不包。他的笔调轻松自如、诙谐幽默,善于用民间的活语言。他对自由主义在着深刻的理解和浓厚的兴趣,在评论人和事时有自己的主导立场。 王怡笔下的杂文,可谓当今杂文中之另类。之所以是另类,不只是因为他的知识面和兴趣很广,从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古典名著、影视作品,到中外历史、社会制度乃至当今国际时事,无所不包;也不只是因为他的笔调轻松自如、诙谐幽默,善用民间的活语言,杜绝一副天真的学生腔;而且是因为他的杂文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并且一以贯之,这一点难能可贵。作者对自由主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浓厚的兴趣,因而在评论人和事时有自己的主导立场,而不是人云亦云,左右摇摆。 这里收录的就是王怡近年在媒体上发表的一些杂感,根据大致内容而编成五辑。其中第一辑的主要题材取自金庸、古龙和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借古而谈今日之时风和道德。 这是一部新人力作的合集,也是网络时代人们传播和表达方式深刻变化的一个见证。它来源于活生生的生活,反映民众的心声,必将回报于作者所深爱的人民。 -
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书中精选的文章包括马克思的自由观:人人自由,我才自由;市场经济:迈向富裕乐土的康庄大道;美好社会的制度前景;道德的错觉等六章。 -
论自由
《论自由》是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自由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书中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阐明“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并提出了自由的各项“原则”。 关于“论自由”这本书,密尔在引论中开宗明义地说,他所要讨论的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全书要义可以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二、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对个人的行为有裁判权,也才能对个人施加强制力量。 -
论自由
约翰•穆勒的《论自由》一直是政治哲学乃至人文思想领域内享誉至高的作品,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一部划时代的思想巨著,它深化了启蒙运动以来关于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论述,集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之大成,成为历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本书清晰地阐明了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个人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范围内,就应该拥有完全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个性自由(行动自由),而这一原则的实施,有赖于对政府及社会权力的界定和限制,这也正是本书最早的中译者严复先生将其译为“群己权界”的渊源所在,这种思考对每一个迈向现代社会的国家来说,仍然至关重要。 以赛亚•伯林 对于那些渴望一个开放与宽容社会的人,穆勒仍然是他们的立场的最清晰、最诚实与最有说服力的表达者。关于人类那些最基本的特征与志向,穆勒说出了某些真实而重要的东西。 萨拜因 自由本身的价值激起他内心一股热流和激情,这是穆勒其他著作里没有见过的。这使《论自由》与弥尔顿的《雅典最高法院法官》并成为捍卫自由的经典著作。 哈罗德•拉斯基 很少人像他那样精力充沛地坚持着道德标准!没有人像他那样热忱地追求着正义!与卢梭相比,他的情感之火似乎烧得苍白无力;但是卢梭的感染力深入人心之处,也正是穆勒提高人们思想境界的地方。和任何人一样,他高举着理性之灯,这盏灯由于他的存在而发出更加璀璨之光! 李 强 穆勒在自由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在于,他第一次赋予自由主义完整而全面的理论形式,从心理学、认识论、历史观、伦理观等角度为当时已经达到黄金时期的自由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并以充沛的激情与清晰的逻辑对个人自由的理想作出强有力的辩护。 -
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
全书有两方面的内容,一类是作者的一些感想;另一类是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陈述本书内容:由于我们这一代人生长于大动乱的年代,所以对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弊病有较多的关注,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其中的佼佼者全都直接进入高级专业人才的行列,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关注这些与他们的生活不直接相关的问题。从褒义角度看,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更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断断续续贯穿了我的终生,原因不明。可以说,就像久病成医那样,我已经无师自通地成了一个生命哲学家。每当看到与生命哲学有关的文字书籍,我都兴趣盎然,觉得句句渗入心田,加上自己的理解,揣摩,体验,逐渐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无神论的生命哲学。因为其中有大量的内心挣扎痕迹,相信会引起遇到相同问题的读者的共鸣。虽然我的文字主要是灵魂的自说自话,但是如果能对他人有些帮助,当然也会感到欣慰。 给自己的个性一种风格,这是一种崇高而稀有的艺术。真正的自我并非某种存在于那里可以被找到或被发现的东西,而是某种必须被创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