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运
二十世纪越南著名作家、“越南的巴尔扎克”武重奉代表作
来自街头的逆袭记,跨越烽火的世态图
越南讽刺小说的王冠,矛盾、搞笑、无厘头
“很快你就会名扬四海,好日子马上就要来了”
——————————
《红运》是二十世纪越南最为著名的作家武重奉代表作,于 1936 年在越南首次出版,讲述一个街头流浪者在殖民社会中荒谬的经历。小说以现实主义笔法描写了二十世纪初的河内之所见,从旧商业区肮脏的人行街道,到新兴的上层阶级华而不实的豪宅,全景式再现了时代潮流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充满对殖民时代晚期越南西化的愤怒和讽刺。
——————————
武重奉之于他的时代,正如巴尔扎克之于他的时代。—— 刘重庐(越南诗人、作家)
你们以为小说仅只是小说。我却与我志同道合的作家们认为,小说实在生活......你们想要顺意时势,只写社会最喜闻乐见的东西,实则虚伪。而我们凡讲,必属事实。—— 武重奉
-
没有个性的人
二十世纪长篇小说巅峰之作
与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齐名的现代文学拓荒者
……
◆ 书中写了什么?今日的整个世界。
……
内容介绍:
《没有个性的人》是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未完成的遗作,一部“精神长篇小说”和一部富于随笔式思考的文学作品,作家通过小说里的微型世界,勾画了从启蒙理性塑造的上层市民社会到现代大众社会的过渡,展示了其时代人物的蜡像馆,在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小说的背景是一九一四年前的奥匈帝国。在维也纳,人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一九一八年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七十周年的活动,而在这同一年,德国将庆祝德皇威廉二世在位三十周年;所以,人们称奥地利的这个行动为“平行行动”(然而,一九一八年正好将是这两个王国覆灭的年份,这将一个滑稽荒唐的炸弹放进小说的基底)。
小说的主人公——平行行动委员会秘书乌尔里希——认识到,对自己来说,可能性比中庸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今天……已经产生了一个无人的个性的世界,一个无经历者的经历的世界。”他看到自己被迫面对时代的种种问题,面对理性和心灵、科学信仰和文化悲观主义之间的种种矛盾。另外,小说还塑造了主人公在平行行动的活动圈里接触到的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如行动负责人狄奥蒂玛、金融巨头和“大作家”阿恩海姆、年轻时代的朋友瓦尔特和克拉丽瑟、神经错乱的杀人犯莫斯布鲁格尔,等等。
……
编辑推荐:
穆齐尔是一位主要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奥地利大家,也是西方日耳曼学中的一大热门。他经历过被遗忘和被追捧,但始终没有经历过超越小圈子的阅读和接受。长篇巨著《没有个性的人》是穆齐尔最重要的作品,蕴含厚重的基本主题、人物形象和反讽手法,成为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穆齐尔于一九二一年开始创作这部鸿篇巨制,计划出三卷本,直到一九四二年去世也未能最终完成,而是留下一万两千页、十万个注释和出处指南的遗稿,日后的出版者据此想象出小说的后续情况。整个创作过程经历了其最为艰难困厄的生存时期,主人公乌尔里希试图以旨在了解社会一切领域的实践活动来构建自己的一生。小说围绕“平行行动”塑造了“没有个性的人”和他活动圈里的一系列人物,绘制了一幅奥地利贵族、上层资产者和知识阶层的风俗画,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社会精神状态的典型特质。
一九九九年,应德国贝塔斯曼文学家出版社和慕尼黑文学之家的要求,由作家、评论家和德语语言文学专家各三十三名组成的评委会评出了一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长篇小说名单,位居榜首的就是《没有个性的人》。
……
名人评论:
在当代德语作品中,我从未如此有把握确信后世的判断。《没有个性的人》毫无疑义是最伟大的……这本书的生命将会超过这几十年,并会在未来获得更崇高的荣誉。
——托马斯•曼
这部奇特、细腻而深合时代的作品,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奥地利国界,正如赫胥黎的小说超出了英国一样。在精神层面上,不仅仅精微细致地体现了奥地利,而且大大超出了奥地利本身。这部作品的创作是越过奥地利、通达欧洲的一个伟大尝试。
——赫尔曼•黑塞
如同尼采将哲学靠近了小说那样,穆齐尔将小说靠近了哲学……从此以后,任何可以被思考的东西都不能从小说艺术中被驱逐出去了。
——米兰•昆德拉
-
焦虑的人
究竟是何种程度的无奈和绝望,迫使一个中年人在新年来临前的早晨,用一把玩具枪抢劫一家无现金银行。行动失败的劫匪仓皇之中逃进一间位于大楼顶层的待售公寓,里面全都是正在看房子的潜在买家。由此开始,抢劫案变成了劫持人质案。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预料,没有警匪对峙、没有致命一击,漫长的一天过后,八名人质安然无恙得到释放,劫匪却完全不见踪影。警察对人质逐一展开讯问,却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抱怨和疑问,可是谁也说不清楚并且不关心劫匪究竟去了哪里。
.
.
.
婚姻、工作、家庭、育儿、投资、医疗、人际关系,现如今的生活,任何事情都会引发焦虑,没有人敢说自己一点儿都不焦虑。我们都是辛苦又脆弱的小人物,一边吐槽,一边还在咬牙坚持过下去。小说《焦虑的人》关照的正是平凡的你我。
作者巴克曼,写治愈暖心小说真的是一把好手,他的小说一大特点就是又好笑又好哭,不会刻意卖惨,但是在阅读中又不知不觉被感动、被温暖、被戳中。他的作品非常关注底层人群、弱势人群,关照平凡大众的喜怒哀乐。比如暴躁但正义的外婆、刻板但坚强的布里特-玛丽、臭脸但温柔的欧维。这些人都有缺点、遭遇困境,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身边人甚至是自己。
《焦虑的人》主角是一个愚蠢的银行抢劫犯和一群正在看房子的奇葩买家,本以为这个故事应该惊险刺激,但剧情的走向完全出乎预料。这群人共处一室带来一场闹剧,嬉笑怒骂背后却是令人唏嘘的人情冷暖和现代社会问题。不仅如此,故事的后半段,还有一个巨大的秘密等着读者去发现。
在《焦虑的人》里,面对艰难的人生之路,有些人放弃了,有些人还在尽力而为。而巴克曼的故事唤醒我们的同理心和共情力,在任何时候,爱、理解、宽恕和希望都能拯救我们。
-
月光武士
暌违多年,《饥饿的女儿》作者——虹影全新长篇新鲜面世。
一个英雄救美的男孩,有一颗至善的心,在医院里认识的护士秦佳惠,是重庆大美女,偷了她照片——这样故事是骨子里那种喜欢,每个男孩青春期的向往和幻觉。
秦佳惠是中日混血,母亲五十年代被遣送回日本,父女俩备受歧视,长大后的秦佳惠美得远近闻名,又因血统问题,被许多人觊觎,她选择嫁给混社会的杨钢邦,却由此堕入深渊……秦佳惠曾给窦小明讲过一个日本童谣故事:一个小小红衣武士,沐浴月光而来,骑着枣红马,闯荡世界,见不平事,就挺身相助。有一次红衣武士救了一个误入魔穴的小姑娘。可是小姑娘不想活下去,他便带小姑娘去看满山怒放的花朵,让小姑娘改变了心意。从那时起,窦小明下定决心,要做秦佳惠的月光武士,保护她远离丈夫的家暴和折磨。可少年哪能解得了人性多面、爱的复杂与残酷。秦佳惠遭逢巨变,移民日本,不辞而别,杳无音信。窦小明慢慢长大,他仿佛坐在一艘驶向未来的船,却无休止地梦回过去。
《月光武士》,重庆背景,长江边,家庭叙事,母子,贫穷的生活,自由想象中的飞翔。窦小明和女神秦佳惠的故事,仍然未完待续。
-
世界坟墓中的安娜·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长篇小说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授予);尼刻奖、布克国际奖等多项大奖获得者
▷苏美尔女战神独闯冥界|“创世”神话;“废土”科幻;“赛博朋克”冒险
▷从波兰语直接翻译 | 随书附赠精美卡片
————————
【内容简介】
安娜·尹,天地之女神,独闯世界坟墓。那里是她的孪生姐姐统治的冥界,所有生者都将走过七道门,一去不回。为了救回安娜·尹,她的挚友去往天界寻求诸父的帮助,又走到城市尽头、沙漠边缘去找大母神宁玛。
诸父订立了法则,隔绝地上与地下,让人类处于无休止的劳碌与短暂的欢欣之中。人类无法理解生命的一切,也无法获得幸福。为了给人世找到新的秩序,安娜·尹与大母神欲打开坟墓,撼动世界的根基,把世界重新连成一个整体。
最终,安娜·尹从冥界归来,死而复生……
“‘往日’与‘来日’,仅一字之差,‘往来——往来——’,宛如召唤。”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她运用观照现实的新方法,糅合精深的写实与瞬间的虚幻,观察入微又纵情于神话,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独创性的散文作家之一。她是位速写大师,捕捉那些在逃避日常生活的人。她写他人所不能写:‘世间那痛彻人心的陌生感。’……她的文风——激荡且富有思想——流溢于其大约十五部的作品中。”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托卡尔丘克始终秉承着波兰多元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悠久传统,提出着可以引起世界范围内读者的广泛共鸣的普遍问题。”
——波兰驻美国大使 彼得·维尔泽克
“托卡尔丘克跟随着自己的好奇心,大胆地前行,从不受困于种种边界和类型的藩篱。她笔下的人物都鲜活地存在于书页之间,他们发出自己最真实的声音。”
——《巴黎评论》
“托卡尔丘克童年时便通过她对童话和神话的敏锐直觉,建构了她对万事万物——人、动物、植物、风景等——之间联系的理解,成为作家后的她试图通过想象力证明,童年时的好奇心并没有被成人社会粗暴地切断,依然在她的作品中延续。”
——《卫报》
“托卡尔丘克的作品常常是关于现代人的流浪和漫游的故事,以旅行、神话故事和哲学思考的形式出现。”
——《在线报道》
“作者显然深信万事万物皆有灵魂,万事万物都有时间,并且,无论生灵还是事物,都有自己的命运。……在她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许多波兰文学先贤的影子,但就整体风格而言,她又谁也不像,她就是她自己。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魔幻和神秘气息,童话和神话色彩,在她的作品中构成了一种奇妙的混合。”
——《世界文学》主编 高兴
-
再见,哥伦布
《再见,哥伦布》是菲利普•罗斯二十六岁时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收录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和五个短篇小说。该书出版后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他在作品中富有爆发力的才智、深刻的洞察力及其对笔下人物的悲悯之情,令其在美国文坛一举成名。
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讲述一对同为犹太人但家境悬殊的青年恋人的故事。出身贫寒的图书管理员尼尔与青春貌美的富家女大学生布兰达在盛夏的游泳池畔邂逅,一见钟情。但社会阶层的差异、恋人之间的种种猜疑最终导致一段青春恋情黯然收场。
五个短篇分别是《犹太人的改宗》《信仰的卫士》《爱泼斯坦》《世事难测》和《狂热者艾利》。
1. 文坛首秀,艳惊四座
1960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名单明星璀璨,刚刚在文坛展露头角的罗斯凭借处女作,一举击败了自己的文学偶像福克纳和贝娄,不仅奠定了自己的文坛地位,也从此走上了开挂之路。难怪贝娄会说,这是部“处女作但绝非出自新手”。
2. 主打中篇《再见,哥伦布》:似写情事,实说历史
罗斯立志书写美国当代史,而《再见,哥伦布》就是含着这种“志向”的银汤匙出生的。1960年代的美国,帕蒂姆金一家,移民三代继承了二代积累的物质繁荣,却迎头撞上“降临在无数美国中产头上的精神空虚”,罗斯以“极端的准确”(欧文·豪语)记录了这种繁荣的困境。虽然是一个美国故事,但大洋彼岸的我们亦能感同身受。
3.五个短篇:非主打之光
当精于钻营的小兵遇上善良正直的长官,天真好奇的熊孩子遇上虔诚严苛的神学老师,“好人王”艾利遇上“全民公敌”黑衣人……亨利·詹姆斯作品所特有的形式和结局,菲利普·罗斯也玩得游刃有余。故事的走向,戏剧的张力,牵动着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