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礼辞典
自序:古之所謂禮,本指祭祀鬼神之事,隨社會發展,禮之範圍逐步擴大,由祭祀之禮而及于人倫之各種规範,再而至于有關政教之典章制度。今試以《儀禮》、《周禮》及大小戴《禮記》所涉及之内容觀之,則天子侯國建制、疆域劃分、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赋役財用、冠昏喪祭、服飾膳食、宫室卓馬、農商醫卜、天文律曆、工藝製作,可謂應有盡有,無所不包。其範圍之廣,與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或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以三禮之學,貴即研究上古文化史之學.前人“六經皆史”之說,禮書可為明證。 三禮及《大戴禮記》其成書之時代,有前有後,内容又桠複雜,其中一小部分不免攙有儒家之設想。但就其極大部分而言,則為記述當時或前人所行之禮制。如書申述職官、祭祀、聘問諸事,每與《書》、《詩》、《左傳》、《國語》及其他古籍相合。至于考古出土文物,亦均可與禮書相印證。可見三禮所載,决非憑空虚構,實有所本。如學者善于取擇,則三禮確為考訂上古文化史實之重要資料。 《儀禮》、《周禮》及大小戴《禮記》,其文約二十四萬字,在十三經中略次于《春秋三傳》,而其文簡奥,時代跨越之長,串節之繁缛,決非其他古籍可以倫比。故前人謂“累世不能通,當年不能究”。季剛先生曾總結治禮之難,其故有四:一曰,古書殘缺;二曰,古制茫昧;三曰,古文簡奥;四曰,異說纷紜。是為確論。 三禮之學肇于康成,鄭氏兼注三禮,校古今文異文,網羅舊注,博綜裹長。三禮自有鄭注,後人乃能卒讀。鄭氏為《三禮目錄》,而三禮之名亦由此始。《大戴禮記》鄭未及注,在三 禮之外,即若存若亡,後竟殘缺其半。鄭氏之後,唐陸德明為《釋文》,孔颖達、賈公彦作疏,均能搜集舊說,申張注義。宋元禮學,亦有創新之處。如聶崇義採舊圖為《三禮固集註》,其後楊復《儀禮圄》,朱熹《儀禮經傳通解》,李如圭《儀禮釋宫》等,開後來繪圖、釋例、考釋名物之先。清代學者,崇尚考據、訓詁之學,于禮學尤為重視,咸有新疏,每種多至十數家。其考釋經記,補正注疏,往往超越前人,大有裨于後學。 三禮及《大戴禮記》,本文約二十四萬字,其後鄭注、唐人疏,清人新疏,以及歷代考釋三禮之重要著作,不下千餘卷,將幾千萬字。卷帙浩繁,檢索貴難。爰依辭書之例,摘錄三禮及《大戴禮記》中有關制度、典章、禮儀、名物等專用詞語,約五千條,加以詮釋,竣錄原文及有關注釋及考證,凡《詩》、《書》、《左傅》等古籍及考古出土文物,有足互證者,亦錄而通釋,附以插圖,定名為《三禮辭典》。此書或有助于研究上古文化史之學者。 -
中國建築革命
中國推翻帝制後,社會經過一段激變的歷程。在「舊新共存」和「中西交織」之下,新的禮制如何影響了新的禮制建築設計。天壇、孔廟和關帝廟的興衰表彰忠烈和賢良的祠堂,崇祀對象的演變袁世凱墓、孫中山墓、先烈墓,以及新的紀念碑、紀念雕像、紀念堂等 鴉片戰爭之後,伴隨著外國列強的軍事、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入侵,清王朝的覆滅以及新的國家政體的形成,中國的城市和建築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變化體現在生產制度、知識體系、美學思想、材料結構、功能類型,乃至構造施工等各方面,從根本上顛覆了中國傳統的營造業和營造學。探討這些變化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就成為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的基本課題。而新舊矛盾、中外交流、現代主義與民族主義衝突,也是考察這些變化的基本語境。 本書探討辛亥革命之後至抗日戰爭爆發期間中國禮制建築的發展。禮制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的綜合體現。服務於它的建築物也是一個社會最重要和最具文化象徵意義的物質與空間表現。伴隨社會變革、信仰體系及傳統習俗的改變,影響中國社會長達三千餘年的禮制建築傳統命運如何?新的國家政權下新的禮制建築是什麼?新的禮制如何影響了新的禮制建築的設計?又如何從中外傳統中尋求借鑑?本書建立在大量歷史文獻的搜集與整理,以及廣泛的實地考察上,適合歷史、建築和美術以及對民國建築有興趣的讀者。 本書特色 本書談論從帝制到民國的轉變,也影響了建築設計的形式(例如祭孔、天壇的祭天、中山陵等紀念物的設計等),在民國百年出版別具意義。 -
神灵与祭祀
传统宗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说起宗教,就习惯于一言以蔽之――精神鸦片。然而,要真正客观而深刻地评价传统宗教的历史作用,恐怕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本书是关于宗教研究的专著。 -
汉长安城的朝向轴线与南郊礼制建筑
刘瑞编著的《汉长安城的朝向、轴线与南郊礼制建筑》通过对考古资料、文献记载的整理与分析,提出西汉早中期汉长安城是一座朝东城市,西汉晚期变为朝南。而为朝向讨论方便,对已近成定论的汉长安城长乐宫、明光宫等宫城位置进行了重新分析,提出了新意见。它们与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城市轴线、各时期营建思想的研究,对从全局上认识汉长安城布局,从历史角度认识古代都城设计理念等问题,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全面书集相关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及现有成果后,《汉长安城的朝向、轴线与南郊礼制建筑》同时还对汉长安城南郊东、中、西三组礼制建筑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东组建筑群应是王莽在元始五年建成的“元始明堂”,中组建筑群是王莽在地皇三年建成的“地皇新庙”,而在西组建筑群中的F13为一座秦代修建汉代沿用的宫殿建筑,非官社官稷,F14则包含有汉初修建的“高祖官社”和王莽所建的“元始官稷”。这些分析,对推动礼制建筑研究的深入,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
《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讲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全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成果文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出版的系列学术丛书。组织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是我院进一步加强课题成果管理和学术成果出版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建院以来,我院广大科研人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智力支持和各学科基础建设方面,推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每年完成的专著类成果就有三四百种之多。从现在起,我们经过一定的鉴定、结项、评审程序。逐年从中选出一批通过各类别课题研究工作而完成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一定代表性的著作,编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集中出版。我们希望这能够从一个侧面展示我院整体科研状况和学术成就,同时为优秀学术成果的面世创造更好的条件。 -
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
本書以明代嘉靖朝的大禮議事件為切入點。首先探討,「濮議論」與「人情論」的名分原則,再分析《明倫大典》的理論體系及後來的禮制改革運動,瞭解大禮議不僅破壞名分原則,動搖禮法秩序,更讓公私之間產生灰色地帶,皇權的公共性質逐漸異化。最後,探討君臣身分、職權及其互動關係,瞭解大禮議破壞名分禮秩的結果,勢必打破原有的權力分配原則,讓皇帝、內閣首輔及官僚體系三者各自脫離以「禮」為主的政治文化體系,從而開啟明帝國政府紛亂與社會失序的危機。 目錄簡介 緒論 第一章 「大禮議」肇因、經過及結果 第二章 從《獻皇帝實錄》到《明倫大典》 第三章 禮制更定的政府文化意義 第四章 從大禮議看嘉靖朝政治文化 結論 附錄一:明代世系表 附錄二:大禮議編年表 徵引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