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幻像与生命
关于该书: 庄子等待了2200年,终于有一个人可以以他所期待的方式来书写他,在重复的书写中产生差异!不同于传统的书写,这是以庄子的心法来书写庄子,激发彼此的个体性与创发性! 在庄子“得鱼而忘筌”的书写要求下,这部书也是一本拒绝阅读的著作。对庄子思想的彻底回应是按照庄子的三言(重言-寓言-卮言)来书写庄子,这里的写作因而有着庄子式的虚拟对话,有着汉代墓葬文物上云纹般的密写术,有着中国书法绘画的心印,有着对柏拉图、《圣经》、维特根斯坦以及海德格尔的戏仿与改写,有着对文学与哲学、文字与图像、经典文本解释与个体生命事件之间交错的双重解构式书写,这是创发的解释和变异的书写。作为一部思想严格的哲学书,从“余”这个唯一词出发,作者揭示了汉语思想与中国文化生命的秘密:总是通过留有“余地”以及对“剩余生命”的征用来滋生生活世界的幻像。而面对我们这个时代“无余”的境况,作者把“余”这个抽象的概念生命化与个体化,“余”即最为善化的“鱼”,也可以变异为任何的可能事物,直到变异为西方唯一神论中被拯救的“剩余者”与“耶稣弥赛亚”的生命,甚至这个字的发音与所有可能的含义,都播散在文本的字里行间。 目 录 卮言 引线:鱼与庄子-鱼与耶稣 §1海子的弥赛亚期待:鱼与庄子 §2《福音书》的生命书写:鱼与耶稣 鱼之眼语:从盈余到剩余的踪迹 §1《诗经》中的鱼:生命的盈余与友善 §2 八大山人的画鱼图:枯竭与剩余之书写 鱼之腹语:《庄子》文本中游戏的“鱼-群” §1 《逍遥游》:鱼之飞跃 §2 《齐物论》:鱼之变象 §3 《大宗师》:鱼之唇语 §4 《天运篇》:鱼之变异 §5 《秋水篇》:鱼之游戏 §6 《外杂篇》:鱼之渊 §7 《外物篇》:鱼之梦 鱼之尾语:渔父与孔子-渔父与屈原 §1 渔父与孔子的会语:息迹的劝告 §2 渔父与屈原的会语:清浊之音 鱼之“变象”:多余的书写——鱼之“得”乎? 寓言 一 变异:孔子在庄子书写中的变象 1.1 穷——孔子自身形象的时间性疑难 1.2 时间性的变象 1.3 三重形象和时间性 二 游的事件时间性 2.1 风-化 2.2 息-迹 2.3 梦-渊 三 生命形象的生变 3.1 虎-龙 3.2 刍-狗 3.3 狙-猴 重言 1 髑髅 2 鼠穴 3 非马 4 牛人 -
无尽的书写
-
《中庸》的时间解释学
这本研究《中庸》的新作,参考晚近的出土文献和研究成果,以严格的语言学和哲学语法的模式展开字字句句的分析,著者夏可君发现《中庸》每一个语句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时间性相关,从而构成时间性的解释学。在文法学上,作者发现了传统话语书写展开为“话题-说明-引证”的三重基本模式,从而明确了儒学引诗的意义。在哲学文法上,作者指出《中庸》已经有着古典汉语特有的形而上学句法,并且在语言哲学的多个层面上展开了对三重时间性结构的分析,指出自然的循环时间性、历史更替的时间性,以及天命显临的时间性这三元结构与三易(简易、不易和变易)的对应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倾听到了“渊渊其渊”这个诗句中节奏与反节奏的音调,展开了对深渊的独特经验,从而让思想进入了彻底的深渊之思,因此指出渊冲的深渊力量可能冲击传统“中庸”的内在根据,导致《中庸》文本内在的解体,渊之思冲破了传统的中庸中心论。作者进而指出子思子这个文本时间性书写中的内在困难,但这却是个体几微时间性生成的机会,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 -
生命的感怀︰福音书的图像式解经
基督降生之後,人們曾以各種方式敬拜上帝;而藝術大師們,則是藉由色彩與畫布來頌讚上主,並留下了傳世的經典畫作。本書透過優美的文字,講述經典繪畫中所展現的神聖生命空間:聖母領報的場景如何與透視法的巧妙運用緊密相連、耶穌與魚的象徵關係如何影響了圖像的建構、繪畫中光線色彩的明暗對比則表現了對死亡和復活的暗示。 作者的筆法帶有鮮明的個體風格,也表達了生命的書寫;同時也是在漢語中的變異書寫,如同中國傳統對佛教的變文和圖畫變相。作者並因此思考了圖像解經對漢語神學可能的意義:重新發現中國文化生命感懷的力量,激發生命之愛。 -
庖丁解牛
本书是夏可君关于庄子的无用解释学的系列研究之一,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如何以当代的问题视域重新打开庄子文本?庄子“游刃有余”的思想有助于我们穿越当前混杂现代性的迷障?庄子的“三言”(重言、寓言与卮言)写作可以启迪跨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思路?作者尝试以庄子的“无用解释学”与打开“余地”的思想姿态推进哲学解释学,以“器物-身体-自然”三重世界的理论,反复逐句解读“庖丁解牛”,让庖丁的身姿、解牛的刀,还有沉默的牛,第一次焕发出哲学思想的光芒,使之成为哲学默化的事件,建构起一个当代中国解释学的研究范例。 -
书写的逸乐
“书写性”是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秘密。作为一部艺术哲学力作,本书梳理出中国文化内在命脉的转换过程,从甲骨文、金文以及篆隶的刻写,到二王开启直至唐宋诸家的书法,再到元代文人绘画,书写性打开了中国艺术的生命场域。在历经抛弃与遗忘之后,作者又将西方思想与当代艺术实验相结合,重新构想新的书写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