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
十四岁就失去父亲,一心想要独立生活的女儿,放下自己的事业与理想,告别爱人,从北京回到家乡小城,陪伴身患绝症的母亲,并记录下她生命中最后的半年。本书不仅仅是病中生活实录,更是通过亲人病危这个特殊时期,深刻反思了中国父母和儿女之间的爱与矛盾,控制与挣脱,以及家乡与他乡这个永恒的话题,足以引起两代中国人的共鸣与反思。书里有两代人的爱与痛,两代人的坚守与逃离,两代人的反抗和叛逆,更有一辈子的守候与不离不弃。 书里没有我们熟悉的那种文学作品里的母亲形象——那个忍辱负重,只是付出,不求回报,光辉无私的母亲的形象,而是一个善良正直,但聪明自私、控制欲强、有血有肉的母亲,以为只有自己给对方的才是爱与关怀,以为只有自己才最宽容,却永远不知道,其实自己才给了对方最大的束缚与伤害。外表再坚强独立的母亲,内心也是弱小的,是需要被关爱的,因此才会向子女索取更多情感上的依赖。 和母亲一样,女儿也从来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女儿从小就生活在母亲的光环和阴影之下,虽然爱母亲,但骨子里却想摆脱母亲的控制,因此毅然离去,到更广阔的世界里闯荡,希望能向母亲证明,没有她的庇护,自己也能很好地生活,能骄傲地生活。在母亲的最后半年里,女儿心力交瘁,但她一边苦恼,一边仍在尽孝,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陪伴在母亲身边,直到最后一天。 再伟大的人,在父亲、母亲、女儿、儿子这些身份前,都只是普通平凡的个体,都会有结结实实的,相伴一生的爱与痛。 -
Being Mortal
In Being Mortal, bestselling author Atul Gawande tackles the hardest challenge of his profession: how medicine can not only improve life but also the process of its ending Medicine has triumphed in modern times, transforming birth, injur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from harrowing to manageable. But in the inevitable condition of aging and death, the goals of medicine seem too frequently to run counter to the interest of the human spirit. Nursing homes, preoccupied with safety, pin patients into railed beds and wheelchairs. Hospitals isolate the dying, checking for vital signs long after the goals of cure have become moot. Doctors, committed to extending life, continue to carry out devastating procedures that in the end extend suffering. Gawande, a practicing surgeon, addresses his profession’s ultimate limitation, arguing that quality of life is the desired goal for patients and families. Gawande offers examples of freer, more socially fulfilling models for assisting the infirm and dependent elderly, and he explores the varieties of hospice care to demonstrate that a person's last weeks or months may be rich and dignified. Full of eye-opening research and riveting storytelling, Being Mortal asserts that medicine can comfort and enhance our experience even to the end, providing not only a good life but also a good end. -
拒斥死亡
本书始终贯穿着四条线索,第一条:世界令人恐惧。第二条: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是我们的生物性需要,是控制基本焦虑的需要,是拒斥死亡恐惧的需要。第三条:既然死亡恐惧如此压倒一切,我们就图谋让它保持在无意识状态。第四条:以除以罪恶为矛盾的英雄事业导致悖谬的后果,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罪 恶。正是这四条向我们展示了精神与宗教的不同。 -
人的问题
《人的问题》探讨人生的意义、本质和价值。作者从对待死亡、性行为、社会不平等、自由和价值等更为基本的哲学问题,引申出有关人格同一性、意识、自由和价值等更为基本的哲学问题。贯串全书的中心,乃是个体的人生观及其与各种非个人的实在概念的关系这一问题。正是这个问题,突破了哲学内部的界线,从伦理学延伸到形而上学。同样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引发了论述心的哲学、论荒诞、论道德运气的文章。 作者的论述清晰明了,体现了分析哲学的特有风格。 -
不老泉
一部可怕而美丽的作品,一个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娜塔莉·巴比特编著的《不老泉》讲述的是一位早熟的小女孩温妮梦幻般的被魔法所迷惑的故事。温妮向往着一种不受母亲控制的生活,当她在离家不远的森林里迷路的时候,她偶然碰上了一位与她以前所遇见过的男孩感觉完全不一样的少年--塔克,发现了塔克一家的获得永恒生命的秘密。随着温妮的被跟踪、遭“绑架”、被捕,故事开始复杂起来…… 温妮虽然还不到十一岁,但她不相信精灵、不相信童话,又怎会相信塔克一家的故事?塔克、梅、杰西、迈尔斯,因为喝了林中一处的泉水,时间从此停滞不前,也就是说,他们长生不老。 可这是事实!那眼泉水就在温妮家林子里的一棵白腊树下;但除了杰西,塔克一家极力阻止温妮去喝它。忧郁而悲伤的塔克告诉她:人如果只活不死,就和路边的石头没有什么两样,不能算真正地活着。只有永远十七岁的杰西,热切地希望温妮过几年就去喝那泉水,然后去找他…… 温妮会三缄其口,神秘黄衣人的贪婪和阴险让她明白,一旦更多人知道泉水的秘密,这个世界就毁了。当然,温妮是知道的,她可以随时去喝,也可以至死不喝,她最终会如何选择? 优秀的儿童文学、童话,是生命的"不老泉",是国家和世界的"不老泉"。把这个"不老泉"给了儿童,意味了给了整个国家。给了整个未来世界。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梅子涵 “不老泉文库”倡导这样的阅读观:我们和我们孩子的文学阅读,应该是安静的美好的阅读,自然的生活的阅读,纯粹的精神的阅读。借助阅读,我们发现世界、体验人生、汲取思想与文化,更重要的,我们要借此挣脱羁绊超越凡庸,唤醒激情与梦想,尽享生命的欢欣,让爱永远如春花般绽开,让我们的心自由起舞纵情歌唱。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陈晖 一部惊悚而美丽的小说,读来放不下,放下忘不了。 ——《纽约时报》 轻巧地触碰严肃的题旨,让这个故事像喝过神奇泉水的塔克这家人一样,永恒不老。 ——《芝加哥太阳报》 -
论死生
佛家说,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大痛苦,本书意在告诉读者,这四大痛苦实际上是一种十分自然的过程,人如果懂得顺应这些过程,人生就会过得很惬意。“夫物芸芸,复归其根”,来自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勿为生而喜,勿为死而悲,守分知命,顺乎自然,是最好的人生态度。 大多数人从8—10岁起就知道他们也会死,此后死亡的忧虑就终生伴随着一个人。这种忧虑十分有害,会大大缩短人的生命。有鉴于此,本书对人们忌讳谈论的禁区—— 死亡现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目的在使读者能安心地享受人生的快乐,痛痛快快、潇潇洒洒度过有限的人生,使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过得有价值、有意义,不至于因人生短暂的忧虑而影响生活质量。 本书告诉读者:死亡并不可个白,可个白的是对死亡的恐惧,人只有消除了这种恐惧,才能延年益寿,活到人的自然寿命。本书包含许多有益的劝告,特别是融入世界上从古至今许多科学巨人、文坛泰斗的高超见解,使读者能在轻松的心情下读完此书,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有哲人说:“活着是个疯子,死了是个智者。”又有哲人说:“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经死过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 本书中哲言警句俯拾皆是,充满智慧,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