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福利政策导论
本书认为社会福利政策的分析可以从四个W问题和三个层面入手。四个W问题是指谁领取(who)、领取什么(what)、如何发放(how to deliver)、如何筹资(how to fund)而每个问题又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剖析——每个问题中政策选择的范围、政策选择所体现的社会价值以及内在的理论或假设。本书结合大量西方社会福利发展的实例,深入阐述了该分析框架在实际社会中的运用,因此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自1990年出版以来,已成为福利国家理论研究引用率最高的著作,并已再版6次,被译成多种外国语言出版,在国际福利国家与社会政策理论界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反响,甚至在这个研究领域出现了言必称“Gosta Esping-Andessen”的现象;这本书被视为福利国家研究领域里的经典性必读著作,许多高校将之列为教科书或参考书。该书完成的第一项开拓性工作是从宏观经济的视角将社会保障制度看作一个“体制”(regime),即将福利国家视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的总和,其中涵概了其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国家角色和国家功能的定位,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商品化与非商品化二者之间的矛盾,社会科层化与社会整合等诸多因素。一言以蔽之,作者将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或曰福利国家“体制”视为国家与市场之间对资源生产与配置的一个过程与方式。其次,作者以崭新的逻辑将西方国家的福利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即三种明显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自由主义体制,斯堪地纳维亚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体制,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体制。这三种类型的福利国家各自有其制度发展的历史渊源和阶级发展的“路径依赖”,即归因于三种不同的政治经济结构。第一种类型注重以市场为基本原则的福利分配,强调资产调查为其基本手段;第二种类型则追求福利覆盖的面积和范围;第三种主要建立在“社会保险”基础之上,强调家庭应该成为福利供给的核心。作者在大量运用基本材料的基础上,试图对上述三种类型福利国家中的国家、市场与家庭这三个要素的“混合”程度的不同作出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从而得出三个要素相对比重的差异性是导致上述三种类型福利国家的差异性的结论。该书突破了以往福利国家理论研究中仅仅局限于社会支出与社会服务二者关系的变动的狭义思路,而从宏观经济层面出发,将政治与经济研究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作者认为,当代福利国家并非只是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被动产物,它的制度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机制,对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解析社会福利运动
《解析社会福利运动》围绕不同社会运动的特殊性质这一核心议题展开论述,将全书框架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历史、意识形态以及理论等背景知识。第一章比较分析了马歇尔和萨维尔关于福利国家起源的两个最具影响力的解释理论。第二章通过更长时期的历史考察,检视了社会福利与社会运动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历史性视角。第三章从福利运动的历史性分析视角转变为对之进行理论建构分析,从如何动员资源,要么是从使运动富有活力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角度来界定社会运动的特征。 第二部分阐述了社会运动在经典贝弗里奇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讨论围绕贝弗里奇所谓的“五大恶魔”展开。第四章集中考察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所发生的失业工人运动是如何形塑后来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理念的。第五章首先考察了全民健保制度,然后分析了女性保健运动对医疗专家们的现有观点所提出的挑战。第六章讨论了都市社会运动中的抗议政治。第七章描述了为争取全面教育而进行的长期而艰苦的抗争运动。 第三部分讨论了所谓的“新”社会运动对社会福利所产生的影响。第八章通过对作为福利国家意识形态基础之一的家庭政策分析,论证过去几十年的英国社会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第九章关注了公民权运动和反种族主义运动,分析了公民权理念多久才能成为福利国家公民权获取的促进因素。第十章通过对环保运动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在可持续发展与基础设置建设之间存在着根本的断裂。第十一章重点关注地方、地区及全国性的运动是如何在全球力量与运动过程中进行调和的。这些运动也开启了关于哪种价值观应该主宰人类共同命运的讨论。 -
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
《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源自现代社会政策理论的创始人蒂特马斯教授在伦敦经济学院的一门导论课程,其中的十章即十堂课的教学讲稿。作为社会政策领域的开山之作,《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涵盖了蒂特马斯的学术精华,既像一般导论图书一样深入浅出,又具出色学术著作的深刻透彻。在书中,蒂特马斯论述了社会福利的主要话题,如权力与决策、福利的支付、社会控制、职业的定位,并解答了理解社会政策理论的关键问题:什么是社会政策?为什么一定要有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如何设定和落实的? -
美国同情心的悲剧
马文·奥拉斯基的《美国同情心的悲剧》(The Tragedy of American Compassion,1992年初版)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关于福利和社会政策的最重要的一本书”,是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制定福利政策时重要的参考读物。美国前众议院议长金里奇曾将本书视为其构思“美利坚契约”的蓝本。 本书通过分析美国救济穷人的几种模式,力图为陷入死胡同的“美国同情心”找到出路。其中心思想是:美国人从小就被告知要有同情心,特别是要帮助穷人。因此,政府设立多种反贫困项目,宗教和社会团体成立各种救助组织,富人捐款成立各种基金会,美国日益成为“福利社会”。但同情、慷慨、乐善好施这些原本是美国优良传统的东西,而今已成为引起社会不满和腐败的重要原因。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美国穷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宁愿接受社会福利也不愿自食其力。因此,政府只有减少救济,让更多的人就业,恢复紧密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才是解决贫穷化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