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任帝国
《信任帝国》讲述了:将罗马的故事同阿布格莱布虐囚丑闻、恐怖主义和欧洲纷争醒目地放在一起——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托马斯·F,梅登教授对政教分离、家庭价值观、军事冒险主义和选举委任状等现代辩题亮出了他的观点。他研究了美国的建国元勋从罗马那里所继承的遗产,但是最主要的是,他陈述了美国如何才能成长为一个伟大的信任帝国,在未来数个世纪内建立一个更为繁荣和平的新世界。 作为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美国学者,梅登在《信任帝国》中的许多论述带有浓重的美国情结、美国理念特别是他那居高临下的大国心态每每导致有些论述失之偏颇。这就需要读者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去阅读、去分析、去评判。 -
罗马:帝国荣耀的回声
《失落的文明》各卷所展示的,正是文明肇端及其早期嬗变的轨迹,是后世人们久已淡忘了的,读起来就像成人重看儿童时期的老照片一样,每幅图景都会唤起一丝涉茫的追忆。这套丛书可以作为艺术图集来欣赏,同时也可供前往世界各的旅游者参考,了解那里不可错过的古迹名胜。 《失落的文明》整体设计较好,古代世界的各种文明,包括新旧大陆,基本都已覆盖。本书是普及性读物,但其内容终究有其专业性,尤其是翻译成中文,殊非易事,复制书内这么多的图书也有难度,实在值得赞赏和感谢。 -
罗马革命
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权威之作,20世纪英语世界最出色的古罗马史家所著。《罗马革命》的最大价值在于对所谓“革命”的领导人奥古斯都及其追随者的细致入微且生动形象的叙述,在于对他们彼此之间通过婚姻、血缘和共同利益编制成的家族关系网,在“革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的深入分析,从而为罗马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对20世纪后期的罗马政治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
條條大道通羅馬
條條大道「通」羅馬,不如說條條大道「起」羅馬。羅馬作為龐大帝國的心臟,循著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不僅將資源及政令源源不絕的送至帝國的各個角落,也將羅馬人引以為傲的公共建設推廣至西方文明世界。 為了讓人的生活過得像人,羅馬人展開了這必需的大事業──公共建設。 硬體的大道、橋樑、水道,打通了帝國血脈,也滋養了每一寸土地;軟體的醫療、教育、郵政制度,給予人民最舒適健康的環境和知識的力量。無論是首都或是邊省、貴族或是奴隸,只要進入羅馬的世界,就能理所當然的享有──在帝國安全便利的旅行,隨時可以取得奔流不止的山泉。 羅馬人證明了道路並非僅能靠雙腳踩出來,水不一定只能依靠人工打水取得,鬼斧神工的工藝技術加上腳踏實地的民族精神,創造出文明偉大的里程碑。 -
羅馬帝國的崛起
西方史學傳世精典,華文世界唯一譯本終於問世! 希臘政治家波里比烏斯(POLYBIUS)四十卷的《歷史》整個主旨在於回答:何以羅馬能在220-167BC年的五十三年間統一當時所知的世界! 美國是繼羅馬之後西方最大的帝國,他們都是當時的世界秩序制定者,「羅馬和平」與「美國和平」的異同?美國會步上羅馬衰敗之路嗎? 全書從第一次迦太基戰爭開始敘述(264BC)直到第三次迦太基戰爭(146BC)為止,紀錄羅馬人如何迎接每次嚴峻的挑戰,從不知大海為何物到打敗海上強權的迦太基,歷經三次慘敗後如何擊退一代名將漢尼拔,也讓高傲的希臘人願意臣服於羅馬帝國,並且使地中海成了羅馬人的內海。作者一生(200-118B.C)與這一時代有部份重疊,其政治軍事長才讓他有機會接觸一些最具政治影響力的羅馬人,並且陪同小希奇皮歐‧「非洲征服者」參加第三次迦太基戰爭,親眼見證文明古國迦太基的覆滅。 波里比烏斯的《歷史》全書對羅馬崛起的理解主要歸因於羅馬採行了能達成平衡穩健的混合政體,此點見解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多少人都企圖從中受得啟發。西塞羅的《論國家》、李維的《羅馬自建城以來》、普魯塔克《布魯圖斯傳》、馬基維利、布丹(Jean Bodin, 1530年-1596年)稱波里比烏斯是史撰中的偉大導師,1595年荷蘭的Justus Liosius主張波氏的軍事見解是對抗鄂圖曼土耳其的拯救之道,維科的《新科學》、1750年孟德斯鳩的《法意》。歐洲只要討論憲政體制與國家興亡之道,波里比烏斯就不曾缺席! 原書40卷,只有部份傳世:第一書到第五書是完整的,第六書的許多篇幅,以及其餘三十四書的斷簡殘篇(十七書、十九書以及三十七書幾乎完全不存,這些早在九世紀就以完全佚失,我們也完全沒有第四十書,整本書的索引。 「研讀歷史既是最真正意義的教育和從政生涯的訓練,而且也是教導人們在遭遇災難時,要如何能有尊嚴地承擔命運所帶來的浮沉,其最可靠以及唯一的方法便是被提醒到其他人所蒙受過的災難。」—波里比烏斯。 -
羅馬人的故事XIII最後一搏
走出三世紀危機的迷霧,羅馬該何去何從?帝國防線的殘破不堪,已非投入一名猛將就得以解決。因此戴克里先皇帝做了一個果決的判斷──將帝國分成東西兩邊,由兩位皇帝分頭負擔帝國的防衛工作。 「雙頭政治」體系雖然為帝國帶來和平,但很快的,兩位皇帝也無法負荷外族的侵擾和盜匪的騷動,「雙頭政治」只好再擴大成「四頭政治」。容易傾頹的平衡使羅馬再度遭到內戰的蹂躪,直到君士坦丁勝出,成為羅馬唯一的皇帝。 此時影響歷史的大事,就是基督教的壯大。儘管戴克里先強力鎮壓,但已勢不可擋,在君士坦丁的提振下,成長更是突飛猛進。君士坦丁為什麼支持基督教?是曾獲神蹟相助或是另有其他目的?本書提出一個看法:時代改變了,羅馬無法只將統治權委託給某人,為了延續帝國,必須創造權威,權力必須從「人類」身上轉移到「神明」身上,基督教能夠提供這樣的需求! 從戴克里先到君士坦丁,也正是羅馬走上絕對君主政治的關鍵時期。他們復甦羅馬帝國,可是卻將羅馬轉換成另一個帝國,才能繼續走下去。但是,羅馬帝國有必要為了延續國祚做到這個程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