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士坦丁大帝时代
君士坦丁一直被视为上古晚期最重要的一个皇帝。他坚强有力的个性奠定了欧洲后古典文明的基石;在他统治期间,适逢多事之秋,极富戏剧性。他在米尔维桥的胜利是世界历史上最关键的时刻之一。 但是君士坦丁也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这些争议从古代就已开始。叛教者尤里安指责君士坦丁贪婪浪费。异教史学家索西穆斯认为(西方)帝国的瓦解,君士坦丁难辞其咎。从另一方面来说,基督徒拉克坦提乌斯和优西比乌斯认为他是上天挑选来造福人类的人。这种正面看法在整个中世纪都占了上风。 君士坦丁实质上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这个人满脑子都是野心和追求权力的欲望;更糟糕的是,他是一个“为了自己利益,不惜牺牲他人性命的人”,一个习惯违背誓言的人。而且这个人在宗教方面,不但不一致,而且还“刻意毫无理性”。 -
罗马帝国衰亡史
那是在羅馬,1764年10月15日,我坐在卡庇多神殿山的廢墟上沈思,忽然傳來神殿裡赤腳僧的晚禱聲,我的心中首度浮出寫作這座城市衰亡的想法。──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上下縱橫一千三百年,洋洋灑灑六大冊,在吉朋的心裡,他想做的是一個從理性、批判的角度去建構歷史系統的人,「運用修辭的力量,只為了把歷史事件間的關係環節講清楚」。 全書涵蓋三大重點:一是羅馬帝國的政經軍事文化與社會生活,帝國的擴張與防衛、內部元老院和皇帝的權力拔河,二是蠻族入侵與其間之重大戰爭,三是基督教的發展,政教之爭,回教興起和十字軍東征等。 本書最重要主題之一:文治武功壯盛且又疆域廣袤的羅馬帝國究竟因何由盛而衰亡?從吉朋的眼中看來,至少有以下諸因: 羅馬帝國擁有紀律嚴明的龐大軍團,但強大的軍事力量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軍人干政,軍人不僅介入帝位繼承,造成動亂,「幾乎每個朝代的替換,都起於篡奪者之叛逆與謀害」。 經濟和人口也是衰亡的主要原因。戰爭和瘟疫使得人力不足,蠻族於是大量遷入。羅馬帝國既無法同化日耳曼等蠻族,當這些蠻族構成羅馬帝國官兵,進而成為皇帝時,帝國已名存實亡。 經濟衰退來自於水士流失和奴隸制度致使農業破產,奢侈的生活方式造成貴重金屬流向東方,貨幣貶值。資本因重稅而公有,生產力下降,無法負擔帝國生活時,羅馬也就隨之崩潰。 《羅馬帝國衰亡史》出版後傳誦兩百年迄今不衰,其文學光采與史學成就同樣為後人稱誦。 -
罗马政制史(第一卷)
该作品由意大利著名出版社CASA EDITRICE DOTT.EUGENIO JOVENE于1972年出版(二版)。作品一共5卷,是当今世界上对古典时代的罗马的政制、公法制度的发展、演变的系统研究,体系完整,思想深刻,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该著作在中国的出版可以极大地改善学界对罗马时代的政制方面的知识状况。 -
噢,诸神
-
庞培――掩埋在地下的荣华
公元79年8月24日,位于今日意大利境内的维苏威火山破发,喷熔的熔浆掩埋了附近的庞培 城。一座原本跃活跃的城市瞬间凝固,在三公尺深的火山灰之下死去。死去刹那,却进入永 恒――随着考古发掘,这座城市重新有了生命,人们回到过去,从每一个细节认识 庞培, 它的人与神,它的欲望与欢乐,生活与死亡。 -
罗马的文学与宗教
传统观点认为,罗马文化,无论文学性还是宗教性,都已经被彻底地希腊化了。晚近的古代史学者重估了罗马宗教,他们强调:罗马宗教体系在其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地适应新的挑战,出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性。本书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历史中的罗马文学并非一个人为的、寄生的、无关紧要之物,而是以一种宗教知识的身份,成为这个动态宗教文化的重要元素。作者主张对希腊罗马在文学和宗教上的传统进行反思,反对希腊中心主义和"基督教假设"的偏见,提倡一种更具创造力的文化互动模式。 本书对罗马宗教和文学领域的传统范式提出挑战,剖析“基督教假设”和“希腊模式”这两种偏见背后的理论预设,犀利地点评了拉丁语文学者在这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并运用晚近的古代史学者重估了罗马宗教的研究发现,大胆地提出了一种基于罗马文化自身语境的新的解释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