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

[美]戴维·R. 蒙哥马利

文化

文化 科普

2017-10

译林出版社

目录
前言
致谢
1. 古老的优质泥土
2. 地球的表皮
3. 生命之河
4. 帝国的坟墓
5. 噬去的殖民地
6. 西进的锄头
7. 黑色风暴
8. 肮脏的交易
9. 时间中的岛屿
10. 文明的寿命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展开】
内容简介

《泥土》将地球的表层土壤作为考察对象,以宏大的视角、深情的笔触,借助丰富的考古与历史资料,讲述了土壤与人类社会之间上万年的关系变迁,并深刻揭示出,看似毫不起眼的土壤,却可能成为决定文明盛衰的关键。从作为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到工业时代的美国西部;从亚欧大陆腹地的俄罗斯草原,到南太平洋与世隔绝的狭小海岛……过往的众多文明因土壤侵蚀而衰落的真实案例,连接起了过去与当下的历史,也对未来发出了启示:除非我们转而采取更具可持续性的策略,否则现代农业社会将会重蹈覆辙。

★ 讲述土壤与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相爱相杀”的故事

★ 看毫不起眼的泥土 如何成为决定诸多文明兴衰的最终BOSS

【媒体评价】

这份令人信服的研究报告,讲述了诸多关于土壤的重要事实:我们为何需要它?我们曾经怎样使用和浪费过它?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它?如果我们任它从指间流走,将会发生什么?

——《新科学家》

本书的思想观点与论证过程,都令人心悦诚服;它让我们认识到了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应该是什么,并且提醒我们采取可持续性的土地管理模式。

——《生物科学》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虾米的评论
    即是技术史,也是文明史。作者认为影响人类文明的除了气候和战争,第三大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泥土,因其解决人的吃喝问题,并且还是一种再生缓慢而侵蚀惊人的资源。在此角度之下,许多历史事件呈现出一些前人未能释读的新意义。譬如英国圈地运动,并非传统史家所说的把农村低端人口赶到城里做工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小农所占公地无法做到只有大地主才能做到的利用休耕来恢复土壤肥力的保养策略。譬如美国南北战争的焦点并非奴隶制“存废”而是“限制”,南方贫瘠的土地只有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才能维持其产量,“限制”奴隶即意味着南方经济...
  • 猪突猛进吧!的评论
    阐明基本逻辑之后,是详细却略微重复的史实罗列。于是后半本都是匆忙翻过去,不太适合我。唤起读者对土地根本性的重要性的直观感受,并且把保护土地的急迫性表现出来的一本书。值得一读,但还是不适合我。
  • 译林出版社的评论
    #泥土# 将地球的表层土壤作为考察对象,以宏大的视角、深情的笔触,借助丰富的考古与历史资料,讲述了土壤与人类社会之间上万年的关系变迁……
  • phxfed的评论
    捉鸡的知识深度和机械化的文风让买这本书的行为无异于花50块去看百度百科。把100个发现过土地侵蚀现象的人的经历和观点毫无意义地堆砌起来就成了这本书,比安定还能催眠。
  • 让大雨淋湿我!的评论
    家乡是个农业县,各种地形,气候,与相关的作物种植,丰富而有其分布的原因。自己一直忽视了这个颇有意思的现象,我需要认真观察,家乡的人是如何种植自己的土地的,不同的作物,会有怎样不同的种植方式,他们具体是怎么操作的?作为特产的大樱桃,花椒,现在的种植情况怎样?发展是否健康?(这两年频繁听到一些消息,例如大樱桃的农药喷洒过量,很多人不买,种植作物的农民癌症发病率升高),小时候,外婆家所在的山区,人们使用粪池收集人,牲畜的粪便,混合玉米秆而成的粪料,在种植土豆时,被运到田间地头,伴着土豆一起种入土中。土...
  • 廖芜的评论
    将泥土放置在文明兴衰的中心地带,总体以历史发展为轴介绍了过度农耕对于不同时期不同政体的破坏,最终一章对于横行于世的“以科技解决一切农业问题”的逻辑大加鞭挞,并指出,新农业的哲学基础应该更侧重于生物学和生态学,而不是化学和基因工程,读来很爽。
  • 莱斯基的评论
    非常不错的科普读物,通过对大量历史事件和研究的对比分析,介绍了纵跨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农耕演进,并且对当前的农业现状和前景发出了警示,值得一读。
  • 那希索斯的评论
    “MZD最大的盟友是对于饥荒的恐惧。”
  • 王朔的评论
    有趣的选题和分析,人类社会的进步并没有改变土地的使用方式。可能耕种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吧。
  • Davy的评论
    非常不错的作品,翻译的也还可以。没有说教式的讲解,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段土壤侵蚀下文明兴废的故事,从古罗马、古希腊到古代中国,从上世纪美国、苏联的“黑风暴”到复活节岛、冰岛的秘密,从美国现代的“绿色革命”到西藏东部的传统施肥方式……精彩的叙述加上学术的细致分析,好书,宜藏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