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比较译丛”序
第1章 有限准入秩序:概念框架导论
1.1 经济与政治发展问题
1.2 有限准入秩序的逻辑
1.3 有限准入秩序的光谱
1.4 有限准入秩序内部的发展
1.5 开放准入秩序、转型和临界条件
1.6 作为案例研究的国家
第2章 孟加拉国:脆弱型有限准入秩序中的经济增长
2.1 分裂与宪政危机:1947—1958年
2.2 军事威权主义:1958—1971年禁卫军式的初级型有限准入秩序
2.3 民粹威权主义初级型有限准入秩序的兴起与衰落:1971—1975年
2.4 威权恩庇主义:1975—1990年
2.5 竞争性恩庇主义和脆弱的准成熟时期:1990年以来
第3章 刚果(金)的脆弱:国家、精英和租金
3.1 导言
3.2 刚果(金)脆弱型有限准入秩序的发展史
3.3洛朗·卡比拉政府
3.4 约瑟夫·卡比拉
3.5 作为有限准入秩序的刚果(金)
3.6 结语
第4章 寻找难以捉摸的发展优势:赞比亚和莫桑比克的故事
4.1 导言
4.2 从有限准入秩序角度考察赞比亚
4.3 从有限准入秩序视角考察莫桑比克
4.4 比较评估
第5章 菲律宾:有限准入秩序的变化与连续性
5.1 独立时的状况
5.2 战后时期的民主政府(1946—1972年)
5.3 马科斯的威权统治时期(1972—1986年)
5.4 后马科斯民主时代(1986年至今)
5.5 结论
第6章 马哈拉施特拉邦与西孟加拉邦:印度脆弱的成熟型有限准入秩序
6.1 独立以来的印度史
6.2 马哈拉施特拉邦
6.3 西孟加拉邦
6.4 比较与总结
第7章 根深蒂固的内部人:墨西哥的有限准入秩序
7.1 导言
7.2 私人与公共组织的平衡
7.3 有限准入秩序的持续
7.4 暴力阴影中的墨西哥
第8章 从有限准入秩序到开放准入秩序:智利的两次历程
8.1 导言
8.2 皮诺切特之前民主智利的有限准入秩序
8.3 1973—1990年:独裁和新有限准入秩序的基础
8.4 1990—2010年:民主智利从有限准入秩序向开放准入秩序的转型
8.5 后皮诺切特时代的民主制度体系
8.6 民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8.7 选民参与
8.8 结论
第9章 从有限准入秩序向开放准入秩序的转型:以韩国为例
9.1 导言
9.2 历史
9.3 思考有限准入秩序和开放准入秩序的框架与韩国案例
9.4 韩国成功转型的原因
9.5 结论
第10章 教训:暴力的阴影
10.1 分析性洞见
10.2 对发展政策的启示
10.3 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第1章 有限准入秩序:概念框架导论
1.1 经济与政治发展问题
1.2 有限准入秩序的逻辑
1.3 有限准入秩序的光谱
1.4 有限准入秩序内部的发展
1.5 开放准入秩序、转型和临界条件
1.6 作为案例研究的国家
第2章 孟加拉国:脆弱型有限准入秩序中的经济增长
2.1 分裂与宪政危机:1947—1958年
2.2 军事威权主义:1958—1971年禁卫军式的初级型有限准入秩序
2.3 民粹威权主义初级型有限准入秩序的兴起与衰落:1971—1975年
2.4 威权恩庇主义:1975—1990年
2.5 竞争性恩庇主义和脆弱的准成熟时期:1990年以来
第3章 刚果(金)的脆弱:国家、精英和租金
3.1 导言
3.2 刚果(金)脆弱型有限准入秩序的发展史
3.3洛朗·卡比拉政府
3.4 约瑟夫·卡比拉
3.5 作为有限准入秩序的刚果(金)
3.6 结语
第4章 寻找难以捉摸的发展优势:赞比亚和莫桑比克的故事
4.1 导言
4.2 从有限准入秩序角度考察赞比亚
4.3 从有限准入秩序视角考察莫桑比克
4.4 比较评估
第5章 菲律宾:有限准入秩序的变化与连续性
5.1 独立时的状况
5.2 战后时期的民主政府(1946—1972年)
5.3 马科斯的威权统治时期(1972—1986年)
5.4 后马科斯民主时代(1986年至今)
5.5 结论
第6章 马哈拉施特拉邦与西孟加拉邦:印度脆弱的成熟型有限准入秩序
6.1 独立以来的印度史
6.2 马哈拉施特拉邦
6.3 西孟加拉邦
6.4 比较与总结
第7章 根深蒂固的内部人:墨西哥的有限准入秩序
7.1 导言
7.2 私人与公共组织的平衡
7.3 有限准入秩序的持续
7.4 暴力阴影中的墨西哥
第8章 从有限准入秩序到开放准入秩序:智利的两次历程
8.1 导言
8.2 皮诺切特之前民主智利的有限准入秩序
8.3 1973—1990年:独裁和新有限准入秩序的基础
8.4 1990—2010年:民主智利从有限准入秩序向开放准入秩序的转型
8.5 后皮诺切特时代的民主制度体系
8.6 民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8.7 选民参与
8.8 结论
第9章 从有限准入秩序向开放准入秩序的转型:以韩国为例
9.1 导言
9.2 历史
9.3 思考有限准入秩序和开放准入秩序的框架与韩国案例
9.4 韩国成功转型的原因
9.5 结论
第10章 教训:暴力的阴影
10.1 分析性洞见
10.2 对发展政策的启示
10.3 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展开】
【收起】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领衔的制度经济学家将《暴力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分析框架应用于九个发展中国家,揭示为了遏制始终存在的暴力阴影并平衡不同精英群体的利益,政治控制与经济特权如何互动,创造不同的平衡结果,从而决定各国的迥异命运。本书突破了传统思维不重视制度因素的盲点,也超越了把发展中国家的落后仅仅归咎于“治理”问题、归咎于精英腐败的误区,迫使我们将经济思维与政治思维融为一体,从更深层面思考后发国家的转型问题。
【展开】
【收起】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经济人读书会的评论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C. North)是美国经济史学家,199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不过比起诺思早年对于新经济史、新制度学的研究,我更欣赏他晚年对于暴力的研究。 如果说此前出版的《暴力与社会秩序》(中文版格致出版社出版)更多聚焦于理论框架构建,聚焦于开放秩序国家的如何形成,那么这次出版《暴力的阴影》则将理论透射于全球图景的应用,提供了有限准入秩序如何迈入开放秩序的案例。《暴力的阴影》中提供了九个发展中国家向开放秩序的探索,其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 额外说一下,《暴力的阴影》译者是我在FT中文网的同...
-
Orpheus的评论期待对中国越南的分析
-
BJGRZL的评论当然有启发,但有些地方与作者的意见有分歧,也许是我心中先入为主了一些念头……看了一个案例,解释力还是弱了一点,当然也可能是有点像理论框架的套用……
-
向银河开炮的评论看不太懂
-
荒野大喵客的评论意会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要跨过的鸿沟不是一般大。。最后提出的后续阶段有两点比较有趣,一个是租金再分类,如果权利开放秩序是熊彼特式的创新租金,那限制秩序如何引导促进发展的租金确实意义重大,激励问题。另一个是外部组织,有点上帝视角的意思,在光谱上不定向游移的历史走向,贸然干预恐怕不妙,还是最小微量变革合适,自下而上,静观其变。另,关于翻译,定义性名词为什么不在括号内标注,像limited access order、impersonal、perpetually lived organizations都没有,然后我看完一本书了也不知道恩庇侍从联盟、竞争性恩庇主义...
-
La Nausée的评论只有第一章有趣点,其他都是具体案例的分析
-
工业先驱萨茹曼的评论还可以再Tilly化一点,给光谱追加1极——它不是为协商一个长期分赃协议来约束暴力,而是敌视和消灭所有潜在对手。它本身就是暴力和目的。
-
时间玫瑰的评论诺思在《暴力的阴影》一书中从历史以及政治视角来切入,揭示人类一万年以来的历史,首先是解决暴力问题,其次才是发展问题。暴力部分是人类天性,但暴力的使用往往又需要情景,也是也往往被各类组织和机构鼓噪。 这一理论是诺思晚年学术兴趣所在,我认为也是他最被忽略又极为重要的一面。他将人类社会分为原始社会秩序、限制进入社会秩序、开放进入社会秩序三种形态,社会按照三种秩序之一被组织起来,而社会成员分别拥有不等的权利来“进入”到这种秩序中。
-
徐尔顿的评论首先,个人非常欣赏本书的理论框架,即有限准入制度(分三种)和自由准入制度。它解释了一些问题:自由市场的一些政策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常常失败,发展中国家自身制度自成一体经久难变,发展中国家改革的路径和前提条件。书中的解释也并非像许多概念游戏一样自出心裁,与“交易费用"的概念、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等类似,说明了许多不合理经济体制和政策的背后逻辑,让人们更清晰地理解现实社会的结构体系和运行逻辑,从而避免过于理想化的经济政策。其次,本书富含了9个国家的案例分析,应当很有价值。
-
LQ的评论为什么好山好水也好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