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与叛徒

〔英〕本·麦金泰尔

文化

冷战 间谍 历史 甲骨文 传记 历史文化

2021-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目录
插图目录/插图致谢
前言 1985 年 5 月 18 日
第一部分
1 克格勃
2 戈尔姆森叔叔
3“阳光”
4 绿色墨水与缩微胶卷
5 塑料袋与玛氏棒
6 特工布特
第二部分
7 安全屋
8 莱恩行动
9“科巴”
10 科林斯先生和撒切尔夫人
11 俄罗斯轮盘赌
第三部分
12 猫鼠游戏
13 摆脱盯梢
14 7 月 19 日星期五
15 芬兰颂
尾声
16“皮姆利科”的护照
代号与化名/致谢
精选书目/注释/索引
【展开】
内容简介

如果有人能被称作英国著名双面间谍金·菲尔比的苏联版本,那个人就是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戈尔季耶夫斯基是两个克格勃特工的儿子,他在苏联最好的情报机构接受训练,1968年正式参与情报工作,后来成为苏联驻伦敦的情报站长。但从1973年起,他开始秘密为英国军情六处工作。长达十 年的时间里,冷战逐渐走向终点,随着美苏两大强权之间的猜疑达到顶峰,世界一度濒临核战争爆发的边缘,戈尔季耶夫斯基最终帮助英方获取了关于苏联领导层战略思维的关键情报,并在幕后为苏联和英国关系的解冻作出了贡献。因为军情六处极力想维系与美国的信任关系,它向美国中央情报局透露了戈尔季耶夫斯基的姓名,中央情报局因而痴迷于弄清英国这位最高级别情报提供者的身份。最终,他们的痴迷将戈尔季耶夫斯基逼上了绝路:被指派去调查戈尔季耶夫斯基身份的中央情报局官员阿尔德里奇·埃姆斯,正是一名暗中为克格勃服务的线人。

通过揭露美国、英国和苏联三方互相扰乱的故事,戈尔季耶夫斯基戏剧化的生涯故事在他1985年从莫斯科逃亡时到达高潮。麦金泰尔*的这部作品可能也是他最好的一部。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某羊的评论
    一部非常精彩的冷战谍战故事,甚至比之于勒卡雷的一些虚构小说亦不逊色,只能说艺术源于现实,有时现实却要比其更精彩吧。 作为一部传记性的作品,作者很好地将背景性的冷战双方的谍战历史与传主个人的经历相结合,并随着传主“双面间谍”生涯的发展与暴露而逐渐加快节奏,营造出了一种电影般的紧张感。特别是后半段传主身份暴露后逃出生天的过程中,传主本人、英国救援人员、苏联抓捕人员各自拉胯,互相比烂的情节,在紧张之余倒颇有些黑色幽默——人生十有八九不容易啊,只能说总是有比你更不容易的人 最后还要提及书中两位配角的对比——冷战...
  • 伯樵·阿苏勒的评论
    几年前读过帖子,应该是根据主人公的回忆录缩编的,这次读到全貌了,真·惊心动魄……坐等改编电影了
  • 宝木笑的评论
    这竟然是一本非虚构类的历史书,看来现实永远比小说更残酷也更迷幻。除了具体事件中的细节描写可看出文学加工的痕迹,绝大部分内容均来自历史文献和当事人的记录。但Macintyre并未因此就被完全限制了发挥,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和优秀的纪实文学好手,他不动声色地构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那些在固若金汤的爱国主义教育下长大,并成为百里挑一优秀特工的人们,是因为什么最终背弃了自己祖国?我们当然可以简单化地说是为了钱,比如著名的阿尔德里奇·埃姆斯。然而包括“剑桥五杰”在内的更多人是因为别的,就像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书中的一些“...
  • tracy果栋的评论
    不愧是盖茨推荐的,值得一看
  • 摩公的评论
    这是一本“立场”鲜明的关于“忠”于西方军情六处的苏联“叛”谍戈尔季耶夫斯基的非“虚构”的比虚构小说更为“传奇”的“小说”。写得真好,堪比西方大片的剧本,人物刻画细腻,情节紧张刺激,立意绝对“正能量”,“正邪”分明。译得通顺流畅,读着不卡顿,可一口气读完。((责)编与审(读)的机制也起了很好的作用)这本不同于《毒枪手》的刺客间谍,这本是能起到更大作用的政治间谍的故事,舞台更大,影响也更大,书中有详尽的叙述。两本的“逃亡”情节都描述得扣人心弦,手心捏着汗读完。但唏嘘的是这两本的主人公的爱情和婚姻的即相同又不同的结局,...
  • TAO的评论
    太引人入胜了
  • 璃人泪@2011的评论
    引人入胜的故事,特别能理解主人公的选择,穿插毛姆的梗加分!!!
  • 珀斯的评论
    毛姆《哈林顿先生送洗的衣服》讲述了1917年一位英国人从俄国「逃离」到芬兰的故事。1985年戈尔季耶夫斯基的经历还原了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因为真实的故事远比勒卡雷笔下的要更惊心动魄。
  • 带泥巴味的大熊的评论
    在众所周知的一些国家里,为了某种事业而出卖最亲密的人,一直是检验公民忠诚度与思想纯洁性的终极试金石。
  • 君泽的评论
    浪漫到不真实的一段:最后逃亡时候,戈尔季耶夫斯基给好友打电话,说让他看毛姆的一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就是从俄国经芬兰回到英国。电话受到了监听,但他还是挑衅式地做了这件事,并认为克格勃根本不懂这些文学不会知道自己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