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惆怅

易中天

文学

历史 易中天 随笔 中国古代史 帝国制度的描述 政治学 Kindle 帝国与共和

2014-10

浙江文艺出版社

目录
第一章 明月何曾照沟渠 晁错之死 削藩其事 是非功过 晁错其人 历史之错 晁错之错 第二章 武侯治蜀与“攻心联” 怎样看“攻心联” 治蜀问题何在 谁有“反侧之心” 是谁“宽严皆误” 蜀汉为何而亡 第三章 小太宗与大败局 “痴呆儿”成了“小太宗” 霹雳手段,菩萨心肠 天子本是苦孩子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皇帝也要守王法 危险的政治 第四章 变法帮了腐败的忙 变法迫在眉睫 时势造英雄 针锋相对 事与愿违 成败与道德无关 教训所在 第五章 荒唐的正义 奸臣严嵩 混蛋嘉靖 滑头徐阶 谁是祸根 第六章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小人物” 不小 为谁死节 认死理的人 自掘坟墓是乾隆 礼失求诸野 士气与土气 第七章 鸦片战争与战争的鸦片 弹冠相庆的战败者 逼出来的谎话 一骗到底 谎言与高调 小曲好唱口难开 笑脸与鬼脸 鸦片还要吃到什么时候 第八章 非典型腐败 病例 所谓陋规 逼良为寇 高薪未必养廉 有监督就行吗 制度不能保证一切 并非不治之症 第九章 从“出入两难”到“进退自如” 入世与出世 读书人与知识分子 治世与乱世 想得开与想不开 身家与天下 士大夫与读书人 报国与全身 君臣与师生 出路与对策 第十章 千年一梦 我们曾经拥有 魂断侠缘 谁之梦想 剑的秘密 侠与士 百家罢后梦难圆 附录 帝国官僚制度简述 宰相制度 中央部门 地方官员 后 记
【展开】
内容简介
易中天反思秦汉之后的帝国制度:“从秦灭六国到辛亥革命,中华文明70%的历史都是惆怅,而惆怅,是因为在乎。” 中西历史的进程,是一个“交相胜”的过程。有时候我们比人家好,有时候人家比我们强。麻烦仅仅在于,人家比我们强,是在近现代。我们的风光靓丽,却已成明日黄花。这才让人惆怅。惆怅,就是失落、怅惘、迷茫,即”怅然若失”,因为我们原本不该这样。 这就必须反思秦汉以后的帝国制度,甚至反思帝国之前的邦国制度。但顺藤摸瓜,由近及远,还得从帝国说起。何况我们的成败得失,包括汉唐盛世之辉煌,鸦片战争之惨痛,也确实跟它息息相关。事实上,一种制度能够实行两千多年之久,又居然会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必定是有利有弊。没有利,就不会存在;没有弊,就无须革命。所以,帝国必须终结,也一定会终结。终结之后,留下的就是惆怅,还有教训。 《帝国的惆怅》以人性为视角,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解读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帝国制度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反思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和帝国制度。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BZWD李的评论
    巜帝国的惆怅》,24.2万字。易中天,4月1日一5日读完。
  • 无源拷贝的评论
    读过《帝国的惆怅》 ★★★ “越集权越落后。” 网页链接
  • 江航报的评论
    读@易中天 先生《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第二章讲《武侯治蜀与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此联传为川督岑春煊幕僚赵蕃所作。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豁然开朗[哈哈]——倘若能够从根本上做通益州土著集团的思想工作(
  • 奇趣书摘的评论
    写了些与读书无关的东西,却妄得了许多关注,心里甚是不安。推荐大家一本书吧:易中天的《帝国的惆怅》,其中有一章:非典型腐败,对于更加清晰地看待口水门事件有很大的帮助。这本书同样是根据《百家讲坛》整理成的。易中天老师的书常有冷幽默,很有意思,希望大家阅读愉快,有所收获,晚安~ @易中天
  • 嗅到光的评论
    读过《帝国的惆怅》 ★★★★ “易中天的叙事,有“易式”风格,诙谐之中道历史的另一面。传统帝国的政治、社会与人性的冲突,依然渗透到当下。” 网页链接
  • 文人的叨扰的评论
    [星星][星星][星星][半星],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读书户外的评论
    《帝国的惆怅》清朝末期腐败,陋规、潜规则一章,让人深思这个国家的专制文化、制度建设、国民素质。。。西方的影响已经来了很久,却还是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在这个国家普及基本文明。像日本那样,是很好的。
  • CorKay的评论
    #精选书摘# 易中天:《帝国与共和:帝国的惆怅》
  • 参悠云叶的评论
    读过《帝国的惆怅》 我的评分:★★★★ 挺好的,晁错之死和帝国制度考两章不错,通俗易懂,自个儿看钱穆就没懂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 于波BUAA的评论
    “实际上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历尽苦难却又屹立不倒,我们的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屡遭毁坏却又延绵不绝,原因之一就是几千年来总有人认死理。”(《帝国的惆怅》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