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本编之四要义
第一章 古代史官概述
史以纪事为职不过掌书起草史字之本义 中与贰之释义《周礼》五史与
左史右史古代史官表汉宫有太史令无太史公古籍掌于百司之史即百
家出于王官之所本古人未尝以史名书
第二章 古代之史家与史籍
六经皆史之释义 《尚书》、《春秋》俱为古史 《春秋》与《左氏传》
《左氏传》与《国语》 《逸周书》 《竹书纪年》 《世本》 《战国
策》 《穆天子传》及《山海经》 春秋时各国皆有史古史保存之法
孔子与左丘明之史学
第三章 司马迁与班固之史学
司马迁作《史记》之动机与背景 《史记》之得失 《史记》释名 《史
记》缺篇褚少孙补《史记》 班彪《史记后传》 班固因父作而修《汉
书》 《汉书》之得失 《史记》、《汉书》之优劣续补《汉书》 苟悦
《汉纪》 《史记》、《汉书》皆属于撰述亦皆为私修之史 纪传一体之
所本马班二氏之史学梗概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
(一)后汉史: 《东观汉记》与三史范哗《后汉书》 司马彪《续汉书》
八志 《后汉书》之得失袁宏《后汉纪》
(二)三国史:陈寿《三国志》 《三国志》与《汉晋春秋》 裴松之《三
国志注》
(三)晋史:十八家晋书 臧荣绪《晋书》与新晋书 诸家晋书之得失
唐重修《晋书》
(四)十六国史:崔鸿《十六国春秋》 《十六国春秋》伪本与辑本《十六
国春秋》与《晋书·载记》
(五)南北朝史:宋、南齐、梁、陈四史及魏、北齐、周、隋四史李延寿
《南史》、《北史》 李氏侪隋代于七朝之故 《南》、《北》二史
可补八书之阙 附干《隋书》之《五代史志》 本期私史繁多之原因
本期史家之等第史例典礼与方志
第五章 汉以后之史官制度
职掌天时星历之太史与修史之官分途史官之名凡三变,初名著作,次名
史官,再次名翰林官、女史记注之法及其得失刘知幾论设馆修史之弊
韩愈、柳宗元之论修史万斯同论设局分修之失 唐宋以来官修国史之
原因 中朝之史官不若州县之典吏历代史官制度沿革表
第六章 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
本期纪传体正史私修者少之原因 唐宋以来官修国史之制度
(一)编年体之实录:实录表唐实录宋实录辽实录金实录元实
录明实录 《国榷》 清实录 《东华录》 《宣统政纪》
(二)纪传体之正史: 《旧唐书》 《新唐书》 旧、新两《唐书》之得失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辑本与原本 《宋史》 《宋国史》
《辽史》 金时所修之《辽史》 《金史》 刘祁与元好问张柔献
《金实录》 王鹗初修《金史》 元代迟修三史之故脱脱主修三史
三史义例三史之得失 《元史》 明修《元史》凡两次 《明
史》 《明史》之改订《清史稿》
(三)典礼:经礼与典礼 《唐会要》 《宋会要》 《元经世大典》
《明会典》 《清会典》 两汉三国诸会要 《大唐开元礼》 《政
和五礼新仪》 《大金集礼》 《明集礼》 《大清通礼》
(四)方志:隋《区宇图志》 宋《元丰九域志》 元《大一统志》 明
《寰宇通志》 《大明一统志》 《大清一统志》 宋以后之地方志
各省通志 官署志 官修之史与史家之关系
第七章 唐宋以来之私修诸史
一 纪传体之正史别史
(一)创作之史:王偁《东都事略》 王鸿绪《明史稿》 《契丹国志》
《大金国志》
(二)改修之史: 《古史》与《尚史》 续《后汉书》二种 《晋记》与
《晋略》 《五代史记》与续《唐书》 《宋史质》 《宋史新
编》 《宋史记》与《宋史稿》 《元史类编》与《元史新编》
《元史译文证补》 《蒙兀儿史记》与《新元史》
(三)分撰之史: 《西魏书》 两《南唐书》 《十国春秋》 《渤海国
志》 《南宋书》 《西夏书事》与《西夏记》 南明史清开国
史太平天国史
(四)总辑之史: 《通志》 《通志》初名通史 《通志》与通史 《通
志》二十略续《通志》
(五)补阙之史:补志补表补传 《辽史拾遗》 金史补
(六)注释之史:诸史旧注 《汉书补注》 《后汉书集解》 《晋书斟
注》 《新唐书注》 《史记会注考证》 诸史志表列传之单篇注
释及考证
(七)合钞之史: 《南北史合注》 《南唐书合订》 《新旧唐书合钞》
《五代史记补注》
(八)辑逸之史:清代私家所辑诸史清代官辑之史
二 编年体之《通鉴》
英宗命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 《通鉴》初名《通志》 《通鉴》之
佳 《考异》 《外纪》 《前编》 胡三省注《通鉴》 《续通鉴长
编》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及《朝野杂记》 《三朝北盟会编》 王
薛二氏之《宋元通鉴》 徐乾学《通鉴后编》 毕沅《续通鉴》 《明
纪》 《明通鉴》 《通鉴补正》 《通鉴纲目》 《续纲目》 《纲目
三编》 《纲目前鉴》 《通鉴辑览》 《辽金纲目》
三 以事为纲之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宋以下诸史之纪事本末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四属于典志之通史专史
刘秩《政典》 杜佑《通典》 《通典》之美善杜佑《理道要诀》
马端临《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命名之故 《通考》与《通鉴》
《通考》与《通典》 宋白《续通典》 王圻《续通考》 朱奇龄《续
通考补》 《清续通典通考》及《清通典通考》 徐乾学《读礼通考》
秦蕙田《五礼通考》 四通与五通 《明儒学案》与《宋元学案》
《国朝学案小识》 两汉三国学案 《汉学师承记》各体专史 裴秀、
贾耽之地图学 《元和郡县图志》与《太平寰宇记》 《大元混一方舆
胜览》 《读史方舆纪要》与《天下郡国利病书》 史表清代著名之
府厅州县志本期史家之商榷及史学之趋势
第八章 刘知幾与章学诚之史学
史学之称始于石勒刘宋立史学及史科
(一)刘知幾与《史通》: 《史通》释名 《史通》次第各篇之意旨 《史
通》以扬榷利病为主亦兼阐明义例 《史通》之精要语及应节取各事
《史通》之作由于愤悱 《史通》可以考逸又为史学而治史论才
学识三长刘氏所撰之他书 《史通》之注释 《史通》之刊正
《史通》之续作
(二)章学诚与《文史通义》:论六经皆史论记注与撰述之分论通史
论方志论校雠史学之阐明 因事命篇为作史之极则 章氏之
阐明义例刘章二氏之比较文史校雠两《通义》之校刊 《章氏遗
书》全稿之编刊 《史籍考》 主修各方志 《校雠通义》之续作及
《史籍考》之重修
郑樵非刘章二氏之匹
第九章 清代史家之成就
清代史家与浙东史学黄宗羲 万斯同全祖望钱大昕王鸣盛赵翼
邵晋涵 纪昀崔述徐松张穆何秋涛治西北史地与东北史地诸
家清代因修史罹祸之诸家王国维及其他诸家清代史家之趋向
第十章 *近史学之趋势
(一)史料之搜集与整理:殷墟之甲骨文字敦煌及西域各地之汉晋简牍
敦煌石室之六朝唐人所书卷轴 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 古代汉族
以外之各族文字各地之吉金文字 史前遗迹与无文字之史料 梁
启超之史料分类与搜集鉴别之法
(二)新史学之建设与新史之编纂:梁启超与何炳松通史与专史 章炳
麟《通史略例》及目录梁启超通史目录及文化史目录陈曾二氏之
通史略例史籍分部之新旧两式主题研究法疑古派之批评
结论
史学之分期 本编备史籍之要删兼为史学之总录史观
【展开】
【收起】
内容简介
《中国史学史》内容简介: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是时,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一时间,中西学并立,文史哲分家,经济、政治、社会等新学科勃兴,令国人乱花迷眼。然而,淆乱之中,自有元气淋漓之象。中华现代学术之转型正是完成于这一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涌现了一大批学术各家与经典之作。而学术与思想之新变,亦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至今日,中华现代学术已走过百余年,其问百家林立、论辩蜂起,沉浮消长瞬息万变,情势之复杂自不待言。温故而知新,述往事而思来者。“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编纂,其意正在于此,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纳各学科学派名家名作,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新变,探求中华现代学术之根基。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
【展开】
【收起】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