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回忆

(美)赫尔曼・沃克

文学

二战 小说 赫尔曼·沃克 历史 战争 外国文学 美国 美国文学

1995-07

上海译文出版社

目录
第一部 “娜塔丽在哪里?” 第二部 中途岛 第三部 拜伦与娜塔丽 第四部 帕格与罗达 第五部 帕格与帕米拉 第六部 犹太乐园 第七部 莱特湾之战
【展开】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受过战争蹂躏的人们对战时的政治冷酷和人性扭曲进行了反思,表现在欧美文坛上,就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风靡一时,实验小说之风甚盛。其间的文学作品虽然五彩缤纷,无奇不有,但其实都流露出作家们对人类生活的忧虑和危机感,有一种“荒谬的虚无主义意识”风格。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作家开始以更为冷静的目光观察世界,以较为朴实的笔触写现实题材,更多地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形成了一股回归现实主义传统的潮流,从而展现了一幅迥异于五、六十年代的文坛风景。 在这股潮流中,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 Herman Wouk )无疑是代表人物之一。 赫尔曼·沃克在欧美文坛以用现实主义笔法写战争题材小说而享有盛名。就我目前的阅读范围所及,沃克的三部作品(《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和《凯恩舰哗变》)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我不知道赫尔曼·沃克还著有什么作品,然而,单凭这三部描写二战的小说,尤其是作为史诗性两部曲的《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已经足以奠定沃克在欧美(乃至世界)文学界的地位了。 《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堪称用小说艺术展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景。它以美国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一家为中心辐射开去,描绘了一幅大规模世界战争的真实、宏伟的图景。书中人物众多,上至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交战各国最高领导人,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老百姓,都在作者的笔墨之下出现。所述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全书篇幅很长,但读来 毫无滞涩繁重之感。赫尔曼·沃克显然是位善于布局谋篇、巧于急张缓弛的故事大家,他让维克多·亨利一家以及与之有关的众多人物尽可能但又合乎情理地置身于人们都知道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使读者随着故事的进展,不由自主地为这些人物的命运而担忧、紧张、欣慰、悲哀;同时,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又让读者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相比之下,《凯恩舰哗变》的场景就小多了。它只是讲了在太平洋战场一艘美军军舰上发生的“哗变”事件,人物也主要是一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全书描写的是战争中的一个侧面,但对战争与人们关系的反映却是比较全面的。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赫尔曼·沃克以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多舛取胜。他的这几部小说,故事情节都用白描的笔法娓娓道来,书中基本没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人物性格都从对话和行为中表现出来,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不打断读者的阅读思绪,让读者不知不觉地陷入书中规定的人物和故事之中,手难释卷,印象深刻。 赫尔曼·沃克的作品让人百读不厌,除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之外,还在于它的真实:故事细节上的真实和历史事件上的真实。沃克为写作《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足迹几乎遍及欧、亚、非大陆数十个国家,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采访过几百名经历过二战的人。正如作者所说:书中关于亨利一家的人物和事迹纯属虚构,但有关战争的史实是确凿的,统计数字是可靠的,那些大人物的言行要不是根据史实,便是根据可靠的记载。真实是文学作品的基础,对史诗性作品来说尤其如此。 赫尔曼·沃克把自己的文笔着落在战争上,自然不是为了用人类自相残杀的悲剧来吸引读者,而是有他深层的思考。战争,作为“一种古老的思想习惯,一种古老的心理状态”,几乎贯穿于人类的全部发展过程之中。举凡人类社会的美好、丑陋、善良、残忍,都能在战争中得到充分体现。对于以前的统治者、现在的“政治家”来说,战争不过“是政治的继续”,是运筹于他们心中的一种决策,一种选择;而对于千千万万普通百姓来说,战争则是让人们付出血泪的一种诅咒,是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基于此,沃克没有把自己的作品简单地写成正义战胜邪恶的英雄主义赞歌。在他的笔下,既写了如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父子三人(《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威利·克依斯(《凯恩舰哗变》)等人一样由普通人成长的英雄,又对像历史学博士埃伦·杰斯特罗、外交官莱斯里·斯鲁特(《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等一样软弱、自私和正义感交织在一起的人给予了理解,甚至对像海军舰长菲力普·魁格(《凯恩舰哗变》)一样因不堪战争压力而变得偏执、胆怯的人物也表示了同情。沃克的作品告诉人们:战争或许能判别出人们的无畏和胆怯,但人类却不是为战争而活着的;文学描写战争,不是为了赞美战争,甚至也不是为了赞美战争中的“英雄主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战争题材作品呢?赫尔曼·沃克在《战争风云》的《作者前言》中说的一段话,也许道出了原因:“《战争风云》的主题和宗旨,可以在法国犹太作家朱里安·班达的几句话里找到:如果世上确有和平存在,那么这种和平并不是基于害怕战争,而是基于热爱和平。它不是行动上的限制,而是思想上的成熟。在这个意义上说,最渺小的作家可以为和平作出贡献,而最有力量的法庭却无能为力。” 看来,努力用文学传达个人对于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和思考,这就是赫尔曼·沃克作品的价值所在,也是那些有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作家的非凡勇气和能力所在。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血色菩提-FIA沪舵的评论
    可惜,毛子反映这些的片子,基本在突出领导人…对战争的残酷描述的不多//@暮晓晨昏-PEACE:当年看《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就是这感觉,兄弟连和太平洋也是//@倔强中国人:赞同//@飘雪共青城:远远赶不上陆战队在瓜岛或者贝里留,西线跟东线和太平洋比,就是在逛街
  • 萧畔的评论
    想读《战争与回忆(上下册)》 网页链接
  • 我是bobhe的评论
    我看了战争与回忆2e,mark一下。 (分享自 @土豆电视剧) 网页链接
  • 小尼可的评论
    地铁里刷文章刷到「巴黎公社」的段子 吃面一抬头又瞟到「巴黎公社」的旧书 巴黎公社在哪里 在战争与回忆的八里情仇里 在安娜卡列宁娜的自由守望里 在青春蹉跌的珍珠塔里 巴黎公社是什么 是秘密警察头子的末日 是黑色码头工人的冠心病 是西方野性春天的开拓者#书名串烧#
  • 上海肖涛的评论
    【烦死的人比战死的人多——战争与回忆/《裸者与死者》】当过侦察兵的梅勒一下战场就根据切身经历写下了这部巨著。“‘自然主义’那个可怕的字眼才是他的文学传承。技巧能使人不必面对这些永无止境的堕落和责任。20世纪的隐疾就是存在与虚无之间的战争,烦死的人比战死的人还多。
  • 犬儒阿放_arf的评论
    不要忘了把马歇尔也给一并绞死掉,《战争与回忆》里虚构的隆将军在终身监禁中得知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1947年大言不惭地在报告中把德意日都称为犯罪的民族时,怒斥道,要是德国取得了胜利,只会绞死四个首要战犯:雅尔塔三巨头加上马歇尔阁下。我觉得还不能忘记加上莫洛托夫。同盟国五大祸首元凶。
  • 装甲北极熊的评论
    1是好看2是长啊【望天//@锄柄四十七: 要看什么类型的啊[思考]给熊你让可爱的绿孩子看哪种小说怎么会去看呢//@装甲北极熊: 回复@捂屌少女:好吧,上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 //@捂屌少女:本公举会对那种小说感兴趣吗 //@装甲北极熊:龙枪编年史绝对很……长
  • 汪欧行的评论
    95年50周年时,电视台播放了一部叫《二战启示录》的纪录片,反应整个二战的各个战场进程,印象深刻的是对每场战役都采访了战斗双方的亲历者,讲述当时战场上的个人经历。电视台还播放了由霍尔曼沃克的经典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战争与回忆》,那部美国88年拍的电视剧也堪称经典。
  • 還是黃克留的评论
    宋美龄每天去吃饭的是第一模范保育院,其他保育院条件有好有差。台下有当年第一模范保育院的孩子吗?李丹柯教授的著作《女性,战争与回忆:三十五位重庆妇女的抗战讲述》一书中,采访的老人里就有讲述这段经历的。可见老人们并非不承认这段事实。这段文字引导性太强!//@广西dreaming: 转发微博
  • 中和老頭的评论
    世新大學昨天邀請90高齡作家齊邦媛與白先勇進行「戰爭與回憶」的對談。從13歲到21歲,齊邦媛經歷了二次世界大戰,她曾把抗戰的記憶寫成「巨流河」。齊邦媛說,她看過抗戰前美麗的中國,也感受過戰爭時齊心抵抗外力的至高精神,希望後輩不要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