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 51章 句图与格例 001
格法之学 002
句意关系 004
言意之辨 005
第 52章 文学的崇拜 009
僧徒文士化 010
宗教性崇拜 012
文学的社会 014
第 53章 诗客曲子词 021
拟代创作 022
美人心事 025
第54章 伤春的情怀 029
女声代言 030
舞女唱叹 031
博奥之美 033
第55章 平淡的滋味 037
上追诗骚 038
一切皆诗 040
第56章 志道的追求 045
平淡造理 046
中和美学 048
人文化成 050
第57章 典范的塑造 053
型塑典范 054
以《诗》统《骚》 058
第58章 诗教的精神 061
道尊于势 062
士人典范 064
第59章 文士的风采 071
文与道俱的新文人 072
文艺联结 076
第60章 文雅的趋向 079
化俗为雅 080
诗化之趋势 082
审音辨律 084
第61章 文体的规范 087
体裁分辨 088
当行本色 090
工力与妙悟 093
第62章 风格的建立 097
古今体制之变 098
五律七律之争 100
无意浑成之境 102
第63章 江西宗派诗 105
江西诗社宗派图 106
用功在内不在外 109
第64章 文道的分合 113
复古尊唐之风 114
诗与道渐分 116
第65章 诗词的分合 119
词本艳科说 120
词法即诗法 123
第66章 骈散的分合 127
文道双彰 128
体兼骈散 130
第67章 经文的分合 137
经典的文学性 138
托古改制 142
第68章 艺文的分合 147
文主乐从 148
言说艺术 151
第69章 新文坛的形成 155
辽金汉化 156
南北综益 158
第70章 新风格的出现 163
遗民作家 164
道释作家 168
第71章 元文学之面貌 171
诗趋唐调 172
文人结社 175
第72章 明初的承与变 179
诗文的典范 180
盛唐的概念 183
第73章 明文学之主干 187
明代绝艺 188
代圣立言 191
第74章 分裂中的文坛 195
文道渐分 196
古诗声调 198
第75章 文章评点之盛 203
抹笔、圈点 204
评点、文话、体则文格 207
第76章 复古论法之风 211
拟议成变 212
才与情 214
第77章 明人的元杂剧 219
南北曲争霸 220
原本为标榜 223
第78章 古史的通俗化 229
通俗推广的史述 230
以史为鉴的教化 233
第79章 稗史传统复兴 239
文士炫才 240
出版情境 243
第80章 文人才子的表现 247
才子佳人 248
审美偏执 251
第81章 化民成俗 255
全面文人化 256
历史性的道德判断 260
第82章 转俗为雅 263
名教之利器 264
文雅的世界 268
第83章 审美观照 271
杂 272
隔 274
第84章 文人结社 279
话语霸权 280
党社之争 283
第85章 清初的风气 287
历史断裂观 288
文人意识之沿续 291
第86章 天下之兴亡 295
隐逸传统 296
时代哀感 298
经世思想 300
第87章 历史之意识 305
文人山林气 306
文学史意识勃发 311
第88章 博学的趋向 317
博学于文 318
“士”的变化 321
第89章 谐俗的气息 325
世俗化的文人 326
文学的世俗化 329
第90章 文字的技艺 335
文人娱乐 336
创作旺盛 341
第91章 文学的观点 345
聊斋志异 346
四库提要 352
第92章 文风与学风 357
合经 358
通史 360
主文 362
第93章 情性的生命 369
才情 370
性情 373
狭邪文学 376
第94章 儿 女 379
《红楼梦》与“红学” 380
历史或文学 383
情书或悟书 385
刚性或柔性 386
第95章 英 雄 391
侠义小说的系统 392
推崇侠客的时代 394
第96章 人 心 401
世道人心的关怀 402
戏曲与宗教 406
第97章 世 变 411
文学化的消融 412
游士 415
第98章 复 古 423
本乎心、本乎经、本乎古 424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426
第99章 通 俗 435
传播差异 436
以文为戏 439
第100章 革 命 445
文学史框架 446
中国文学之消亡 450
历史中的审美活动 455
后 记458
出版后记461
【展开】
【收起】
内容简介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陈平原,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主任 陈国球,台湾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 蔡英俊 联合推荐
最具史才、史学、史识的《中国文学史》
文采 纵横恣肆、议论酣畅、叙事快利,一洗教科书呆板枯涩之气。
学问 取材既博又精于剪裁,鄙弃堆垛知识、铺排材料、抄来抄去。
见地 新见迭出、奇锐精敏、大破俗说,极力拓展文学史讨论空间。
性情 仿马迁班固,笔含性灵不掩才情,非编纂排比之文学史能及。
有关文学史的思考,朋辈中龚鹏程兄可说是先导者。我在阅读龚著文学史时,文学历史之鲜活生猛,如在目前。读文学史至此,夫复何求?——陈国球
我觉得这本书是让老师准备文学史更深更好的材料来源之一。上研究所文学史研讨课时,是很好的补充教材。——蔡英俊
本书接续上册,起于晚唐,迄于20世纪初,全景展现了中国近一千余年文学历史的发展变迁。
作者秉承自己独特的文学史观,通过剖析对文学历史的各种诠释之间共时性的互动与抗衡、历时性的累积与变奏,上推历史本身,下探对后世的影响。书中具体论述了晚唐的格法之学如何展开“宋诗的基本风貌 ”、唐宋文人阶层如何扩大、文人的性质如何衍变、文学如何成为社会文化的基调,兼论屈原、陶渊明、杜甫、李商隐等人如何成为文学史的重要人物、形塑后世的创作观点;文与道、骈与散、诗与词、经与文之间的辩证,以及说唱、音乐的文学化;明清之际精致的八股文写作、文学创作的通俗化,以及文学史写作的出现。
作者于两册文学史的写作中展现了“文字─文学─文化”的体系观,即以文字为基础的文学世界逐渐扩大,文学自两汉文人阶层的形成发展到唐宋文学崇拜的社会,最终走向明清之际的通俗化,文人阶层的内部结构在历史中不断变动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要脉络。
【展开】
【收起】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