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说明1
致谢14
上篇1
第一章人类学作为人文科学3
一、人类学5
二、文明与文化:人类学与欧洲的“民族自觉”9
三、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10
四、作为人文科学的人类学16
五、情景化的人类学19
六、遭遇“写文化”22
第二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分类研究27
第三章亲属制度:纵式、横式与观念35
一、纵式:继嗣理论39
二、横式:联姻理论43
三、作为观念的亲属制度44
四、“家”的不同含义47
第四章《论礼物》:“物的社会生命”及其限度49
第五章经济嵌入“非经济领域”的方式61
一、“经济”的文化土壤65
二、实质主义70
三、物、不平等与威望74
四、从生态到世界体系75
第六章从“没有统治者的部落”到“剧场国家”85
一、“没有统治者的部落”88
二、权威、权力与比较政治学的终结91
三、“剧场国家”95
第七章从“礼治秩序”看法律人类学及其问题101
一、礼治秩序103
二、与法律人类学相关的思考109
第八章一篇讲稿透露出的人类学宗教观119
一、宗教人类学121
二、埃文思普里查德对人类学宗教观的反思与预见128
第九章神话学与人类学139
一、维柯、卢梭与赫尔德145
二、缪勒146
三、弗雷泽的《金枝》147
四、涂尔干、莫斯的《原始分类》与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148
五、列维斯特劳斯150
六、韦尔南154
七、伊利亚德与巴赫金157
第十章符号人类学与“象”的理论163
第十一章文字的魔力:关于书写的人类学171
一、无文字主义173
二、巫术作为文字的源头176
三、占卜与文字的通神明、类万物作用179
四、书写文字的“拜物教”与“理性”185
第十二章艺术人类学:艺术与艺术家的魅惑191
第十三章文化会消失吗?201
中篇213
第十四章“自我与普遍同情之间的平衡”215
一、“贵气十足的蒙昧人”217
二、野蛮与“失落的文明”223
第十五章说“文明”229
第十六章从《癫狂与文明》看通常的人类学观235
第十七章从“当地知识”到“世界思想”——对民族志知识的反思241
一、认识姿态245
二、英国人类学249
三、格尔兹与美国人类学255
四、面对混合的世界259
五、历史与思想265
第十八章我所了解的历史人类学269
一、无历史的人类学270
二、有历史的人类学273
三、对“新鲜事物拜物教”的省思276
四、历史意识问题278
五、三种社会形态281
六、几种“历史感”282
附: 文化史——从梁启超那里“再出发”286
第十九章超社会体系——文明人类学289
一、“超级微观的世界界限”293
二、国族与世界体系296
三、“并接结构”中的“超社会体系”302
四、社会学年鉴派民族学:文明作为“超社会体系”308
五、文明史、技术学与“超社会的社会”314
六、文明:“融合”同时是历史与价值321
下篇329
第二十章文字这把“双刃剑”——从一个“反例”看331
第二十一章乡村与文明:过程与观念的想象345
一、村庄研究347
二、村庄研究的批评:“汉学人类学”350
三、村庄研究:恢复与创新352
四、村庄的历史想象(1):文明进程中的“地方”356
五、村庄的历史想象(2):观念形态360
六、再思村庄362
第二十二章口述史、口承传统与人生史367
一、口述史368
二、作为口述史的人类学369
三、口述史与口承传统371
四、人生史374
第二十三章民族志与“四对关系”377
一、民族志在人类学中的位置378
二、现代民族志及对它的批判379
三、民族志中的“四对关系”381
第二十四章从“朝圣”看作为“历史中的文化翻译”的人类学385
一、翻译与历史388
二、封禅的研究390
三、与“郊祀”的可能关系392
四、等级制的宇宙观396
五、香会与刈火398
六、香火的纵向性402
七、人类学与“上下关系”404
第二十五章仪式研究与社会理论的“混合观”409
一、仪式研究410
二、从“混合论”看社会理论的局限413
第二十六章葛兰言何故少有追随者?417
第二十七章从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427
一、拉德克利夫布朗之后431
二、司马迁逝世之前:有别于宗教的礼仪435
三、葛兰言、“封建”与礼仪438
四、交错的历史、现代性与被压迫的传统442
五、埃利亚斯、“civilité”与“礼”446
第二十八章“中间圈”——民族的人类学研究与文明史451
一、学科名称之力量消长454
二、人类学民族研究定位何在?457
三、从核心圈到中间圈459
四、民族研究、社会科学与文明史467
第二十九章中国——民族体还是文明体?473
一、强国主义民族学474
二、强国主义民族学的新面相476
三、从文明体向民族体的转变477
第三十章从中国看“超社会的社会”:钱穆启发481
第三十一章民族学与社会学之战485
一、缺乏整体观的民族志或社会学490
二、史禄国与另一种民族志494
三、民族学与民族史496
四、北与南:兄弟阋墙501
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505
第三十二章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511
一、吴文藻先生与他的“民族与国家”512
二、费孝通与他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523
第三十三章费孝通的鸡足山与林耀华的凉山539
第三十四章从潘光旦的土家研究看“民族识别”545
第三十五章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课题585
一、民族志研究588
二、文献、学术史与形象史590
三、政治经济学在民族关系分析中的运用592
四、从族群性到“由不同文化构成的文化”593
五、比较宗教—政治学、城镇史、人物史595
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597
参考文献601
索引630
【展开】
【收起】
内容简介
《人类学讲义稿》为王铭铭教授多年来教学经验的精华,可称得上是专为国内学习人类学的学生量身打造的本土教材。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系统分析了西方人类学的类别和发展路径;中篇集王铭铭教授多年研究体会,针对西方人类学,提出其局限,并探究解决这些局限的出路之所在。其中,必须强调的是,于内容上讲,三篇虽无轻重,可是就篇幅上看,下篇约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路径,细缕中国人类学在先辈们的努力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又看到了中国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为中国人类学指出了一条自身特色与世界抱负相结合的道路。
【展开】
【收起】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