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与物
《词与物》是西方文化考古学家福柯最要的代表作,是“一部关于新思想的伟大作品”(德勒兹语)。这不仅是因为《词物》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20世纪的整个西方文化和知识史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富有创见和深度的梳理和剖析,而且更因为它从根本上驱除了笼罩在当代知识形式的决定性条件之上的人类学主体主义的迷雾,批判了自笛卡尔、尤其自康德以来200多年西方哲学传统的先验意识哲学和主体主义。 -
中性
本书为罗兰•巴尔特在法兰西学院1977—1978学年年度研究班课程的讲义。 罗兰•巴尔特去世前在法兰西学院讲授了三年“文学符号学”讲座,“中性”是第二年的课程主题。在这部迟至2002年才发表的讲稿里,巴尔特秉承其在就职演讲中预告的创新精神,把“中性”这个语法概念延伸到哲学、意识形态、社会行为、性观念等不同领域,即一切能够破除或避开以二分法为标志的聚合关系的思想和行为。巴尔特解构了“中性”的23种正面和负面的表征或“闪现”,并广征博引老子、古希腊哲人、卢梭、波德莱尔、托尔斯泰、本雅明、纪德、尼采和凯奇等人的思想,从而揭示了非冲突性的“中性”对于西方伦理学、哲学、政治学和语言学话语中的习常观念所具有的丰富意义。 -
诠释与过度诠释
《诠释与过度诠释》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
文化符号学
中国文人传统之形成:论作者 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结构:说“文”解“字” 文字艺术中的辩证:由张怀瓘书论观察 深查名号:哲学文字学 以文字掌握世界:有字天书 文学的历史与历史的文学:文史通义 文学崇拜与中国社会:以唐代为例 儒学、吏学与文书政治 文字传统的解构与重建:新文学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 中国传统社会呈现出“文字—文学—文化”一体性的结构关系。本书旨在说明中国语文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由对文字符号的解析,指向文化传统,进行文学与文化批评。全书论述中国文学的发展、文人阶层的形成、文学与诸艺术之关系;探究中国文字之特性及其在哲学、宗教、史学、文学各方面的文化表现;并观察中国这种文字化的社会特质,以及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问题。经由这些讨论,一方面深入剖析中国社会文化的性质,一方面也在论述中尝试建立中国文化符号学的方法论体系。 -
文之悦
全书分为46个片断,按字母顺序排列,书中谈论欲望,审视身体,旨在以表面的有序演示潜在的无序,拟现语言的本质。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