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说
佛陀曾经拥有令人艳羡的一切——爱情、成功、财富、才华、权势,但他将这一切全部抛开,去追寻更深邃和持久的精神世界。 作者设想自己和佛陀促膝长谈,设计了许多与当下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困惑密切相关的话题,请佛陀以一种长者的身份,谆谆善诱,逐一答疑解惑,润物细无声,提纲挈领地阐述佛教的主要思想。书中的主题包括佛教中最主要的概念及其与现实生活相关的苦、无常、无我、转世、业、贪爱、持戒、正念、悲、爱、身、菩萨道、相依缘起等。佛陀主张,人生态度应该是积极的,同时也要淡定地接受现实,戒除那些不必要的俗念与烦恼,这样就能找到通往幸福、永恒的道路。 -
我们为何不幸福
很多人认为,虽然我现在比较苦,为了升职天天加班,为了人际关系天天应酬,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愿做的事,但这都是为了将来。我宁愿现在吃点苦,以换取将来的幸福……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小时候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感觉到童年的幸福;学校出来以后,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工作以后,为了不落人后,为了拥有房子、车子等与面子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当房奴、当车奴,把最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财富当中了;最后熬白了头发,耗尽了精力,在两鬓斑白、满面皱纹、风烛残年之际,即使有了再多的钱,身体也已经无法享受了。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得到了幸福?…… 针对生命中这种困惑和痛苦,当今世上最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慈诚罗珠堪布的心灵治愈学经典——《我们为何不幸福》告诉我们:我们都比自己想象的要富有,只是因为被贪婪、执著蒙蔽了双眼,才看不到…… 人生苦短,我们万万不能在走完人生之路,躺在病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是抱着对世间、对社会、对各种人的不满、抱怨、仇恨离开这个世界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当下和未来生命中的幸福密码,让自己强大到所向披靡呢? ★慈诚罗珠堪布是世界最大佛学院——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著名上师、当今最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 ★慈诚罗珠堪布是一位诚实的比丘、诚恳的行者、真正的上师,一位实在的佛法追随者。 ★结缘当代心灵治愈学伟大经典读本,不要错过这千劫难逢的机会! ★翻开《我们为何不幸福》,那些警醒我们麻木人生的道理我们可能闻所未闻,如“乐观者最早死”“物质享受就像是喝盐水,只会越喝越口渴””“人死了以后,不是一了百了”“把财富送人,就能带到下一辈子”“失去心爱的人或物,是轮回中必定面临的自然规律”“面对痛苦本身,就是偿还果报”…… ★本书更有化逆境为顺缘,让你内心可以强大到所向披靡的多种禅修之法以及具体的禅定训练方式。 ★《我们为何不幸福》由《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正见》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名演员李连杰联袂推荐! “堪布慈诚罗珠是当今世上最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我对堪布慈诚罗珠甚为倾慕,对他的志业也衷心支持。” ——《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 “我对他(慈诚罗珠堪布)非常尊敬景仰,他是伟大的佛法修行者。” ——《正见》作者 宗萨钦哲仁波切 学习知识能够帮助人们找到工作, 但知识并不是智慧。拥有知识再加上聪明勤奋, 能够创造各种物质条件, 但这仍然不能称为智慧。每个人心中本来就具有智慧, 只是人们不知道如何开启。一旦智慧得到开启, 心就能获得自由…… ——李连杰 -
禅的生活
《禅的生活》主要是阐发在现实中怎样过一个禅者的生活,如何看待时间、空间,如何认识真假、来去,如果放下尘缘,安顿心灵,如何透过琐屑的尘世过上洒脱自在的生活。 -
曼荼罗之研究(上下册)
《曼荼罗之研究(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曼荼罗(梵文Mandala),旧译“坛”、“道场”,新译“轮圆具足”,其义显然,即轮圆具足之宇宙万法,无一不是修行之道场,无一不是诸佛菩萨聚集表法之地也。佛教之曼荼罗,大致可分为金胎两部及别尊部三大类,即依《大日经》建立之胎藏曼荼罗,依《金刚顶经》建立之金刚界曼茶罗,以及依余经所立之别尊曼荼罗。其中,以金胎两部曼荼罗为主干。然而,诚如《曼荼罗之研究(套装上下册)》作者所言,历来对此两部大经之研究,极不完善。就《大日经》而言,仅有一部唐代僧一行之《大日经疏》可供指南;对《金刚顶经》来说,则资料更为乏少,以致学人无从入手。直至二十世纪初,《曼荼罗之研究(套装上下册)》作者发现,在藏文《大藏经》中,不但有两部大经之藏译本,更有佛陀瞿咽耶对《大日经》所作广略二释,以及释迦弥怛罗、庆喜藏对《初会金刚顶经》所作之疏释,于是潜心钻研十余载,对两部经疏的汉藏译本,作了大量对比研究,厘清了许多困惑学人已久的问题,完成了具有权威性的巨制《曼茶罗之研究》。书中作者运用西方近代研究方法,逻辑严谨,注重实据,虽亦有局限性,但全书以其详实的文献史料和缜密的分析梳理,将佛教曼荼罗随机(缘)演变的历史脉络,如此清晰地勾画出来,无论是对于佛教研究者,还是对于佛法修行者来说,都有绝大的学习参考价值。上世纪30年代,顾净缘居士主编的《威音》佛刊,翻译并连载此书,后因抗战爆发,《威音》停刊,致使连载中断。半个世纪后,时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的吴立民(吴信如)先生,又承担起此书的主编工作,对原《威音》连载《曼荼罗之研究(套装上下册)》之前半部,根据原著重新作了校正,将中断未译的后半部书(自供养会之后)交由杨笑天先生等翻译完成,并在原书基础上增加了部分标题、注释及图示(取自《大正藏·图像部》仁和寺版),又附录《藏密金胎两部曼荼罗》-文,终将一部更加系统完整的佛教曼荼罗专著呈现在世人面前。 -
佛学与中国文化
《佛学与中国文化》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
禅宗文化大学讲稿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禅宗思想理论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禅宗思想的发源与演变,其中对禅的起源的论述尤受学界推崇;作者对禅宗史的把握亦别具只眼,不同于以往著作将大量笔墨集中于隋唐五代禅宗的鼎盛期,而以主要篇幅论述了禅宗思想在宋代的综合与渗透、在元明的变异、在清代的入世倾向以及20世纪初禅学研究的现代转向,阐述了宋以后的士人、哲学、宗教乃至政治对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全书体系完备,论述精辟,内容丰赡详明,文笔清通雅洁,读来兴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