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怎麼想
在我們有生之年,大部分的東西在我們死後都會被遺忘。但中國崛起不同,它會如同羅馬帝國或蘇維埃的崛起與衰敗,它的效應會在我們死後持續迴盪。我們這一代看人都見到了中國的崛起,見到東方明珠如何從迷霧中赫然現身,我們也知道一堆驚人的統計數據;但為何,我們說不出來任何一位影響中國的思想家?我們從未聽說中國到底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又如何看待自己。 本書作者馬克.里歐納德(Mark Leonard)抱著疑惑到達中國時,原本想稍微收集資料,就可以迅速離開。但是當他走進中國社會科學院,發現僅僅這一個單位就有四千位全職研究員,每天都在思考中國的未來、世界的未來。他才瞭解自己走進的世界,是一個臥虎藏龍的世界,每個人的腦中都有宏大的構想。 舉例來說,2007年,一群中國知識份子以「如何防止美國快速衰落」為題進行熱烈討論,思索如何設計一套制度,「安排」美國在衰落時至少保有「地區霸主」的位置。這樣的提問與討論,都讓西方思想家感到震撼。有記憶以來,從來都是西方想著如何管理、應付中國,卻從沒想到中國也是以同樣的方式試圖管理西方,甚至已經包括西方的沒落。 里歐納德在北大見了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看到他桌上相當於一個中國農民一年薪水的Cohiba雪茄;張維迎希望這些自由主義的象徵,最後能夠取代馬克思主義。里歐納德在萬聖書店樓上的咖啡店見了新左派的汪暉,他的立場跟當初在天安門廣場一樣,追求的是民主與自由,反對市場決定。里歐納德也去了平昌與重慶,看到幾個中國大陸各式各樣的民主實驗室,甚至來過台灣與陳水扁與馬英九會面。 藉由這些見聞,里歐納德清晰而有趣地告訴我們改革開放之後的思想軸線。他相信,這些對於未來的構圖,或許不會立刻影響到西方的權力版圖,但確實會奪走西方在中東、非洲、拉丁美洲的影響力。換句話說,二十一世紀將不會是中國的世紀,麥當勞世界上最受喜愛的速食地位不會被饅頭所取代,但是U2主唱Bono下一次試圖拯救非洲時,他們可能會在北京的奧運體育館而非倫敦的海德公園舉行最大型的演唱會。 -
千面美食家
當你想找一家餐廳吃吃喝喝、與情人、家人、友人聯絡感情時,通常怎麼選擇?你可能憑經驗、聽口碑,翻翻報紙美食版、雜誌推薦,再上網google個幾家。 這麼多的餐廳資訊、心得分享,是誰在發聲?誰的品味左右了你的選擇? 著名的「米其林」美食評鑑,每年有無數神秘客在各家餐廳穿梭,他們的結論,深深影響了眾人的決定和餐廳的命運。而在紐約,也至少有一百萬以上的紐約客受到《紐約時報》餐廳評論的影響。這些美食影武者如何觀察一家餐廳?如何決定給幾顆星? 本書作者露絲.賴舒爾,就是這藏鏡人之一。 她在即將接任《紐約時報》餐廳評論員前,意外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紐約各大餐廳的廚房裡已貼出她的照片,嚴陣以待。 因此,即使她已具備一流餐廳評論員需要的條件:懂吃、會吃、知識豐富、文采一流,卻還得再加上一個關鍵條件:不被餐廳認出來,如此才能寫出專業的評論。 為了與這些精明的餐廳過招,作者決定喬裝打扮成不同身分,微服出巡,以便和其他顧客感受同樣的服務和食物水準。於是,她化身為拘謹的退休教師、動人的金髮尤物,頤指氣使的老太太、怯懦樸素的老婦…… 這下,不論餐廳的食物和服務水準如何,都逃不過她的偵察! -
赫丘力士之柱
《赫丘力士之柱:周游地中海(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地中海之旅向来被视为寻找智慧与经验的旅程。当代旅行文学大师保罗•索鲁虽已游过无数国家,但总因为太慎重其事而不曾到过地中海。这次他决定开启他的“大旅行”现代篇——环地中海之旅,从直布罗陀的“赫丘力士之柱”出发,绕整个地中海一圈,最终抵达位于摩洛哥仅有数英里之遥的另一根“赫丘力士之柱”。 行经十七个国家,行走一年半。保罗•索鲁不搭飞机,坚持脚踏实地,借助市井小民乘坐的火车、长途汽车、渡轮,偶尔搭出租车或骑自行车,参与当地的各种活动,和当地人一起看斗牛、逛市集、参观古村落和各地遗迹。平民化的旅行体验,最另类又最鲜活的风光世相,深度阅读地中海地区的典范之作。 -
88首自選
夏宇自選88首 2013年1月台北書展上市 -
消逝的燕京
燕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史上仅仅存在了33年,但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对中国教育和人才培养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本书从司徒雷登创建燕京大学开始,讲述了燕京大学的名师风采、著名校友的逸闻趣事、燕大在抗日战争中因身份特殊起到的保护作用以及受到的摧残、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过程、燕大在院系调整后对中国教育界产生的影响等,也追述了许多功绩卓著却受到误解甚至不公正待遇的学者,如傅泾波、吴兴华等。 -
臨終者的孤寂
愛里亞斯在《臨終者的孤寂》一書中討論生死,回顧過去與當代的人們對待臨終者的差異,生者與死者(或「生與死」、或「生者的生活空間與死者的墓地」)的距離由近而遠。愛里亞斯認為,臨終者之所以孤單,非但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有不同的歷史文化作為背景。 社會的隔離機構,例如養老院,將老人與他原本熟悉的生活環境隔離開來,於是更加深孤寂的感覺。書末,作者提醒我們,生理治療在今日或許已是一個重要環節--主要在於挽救臨終者的性命,但臨終者所需的心理上的關愛,或許能使瀕死的過程更溫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