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的毁灭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从意识形态上对德国法西斯主义作了“追究既往”式的思想清算。作者在书中把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责追溯到了非理性主义的思想学说,对自20世纪起的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源流、演变和社会后果等作了系统的考察和批判,把包括叔本华、尼采等人的生命哲学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毫不客气地推上了被告席,要他们为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承担不可推卸的“思想责任”。 尽管书中的一些观点和结论未必都正确,但至少在法西斯主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问题的研究上,它包含了许多有待我们去深入研讨的新颖思想和独特价值。 -
没有约束的现代性
在古老的人类思想中,灵知主义是一种有鲜明特征的思想气质。沃格林用灵知主义来观照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并用来解释西方现代性的起源。 灵知主义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埃及以及地中海沿岸。古代东方帝国的崩溃,以色列、希腊和腓尼基城邦独立地位丧失,大量人口的流动、放逐和囚禁,以及伴随着各种文化之间的交融,把无法主宰历史进程的人们逼进一种极端孤独绝望的境地。由制度、文明和种族而来的凝聚力崩溃导致了意义的丧失,这召唤人们做出各种努力,重塑人生的生存意义。这些众多的努力孕育了灵知主义。 沃格林从尼采、黑格尔、马克思那里撷取一些思想文本中的个案,精彩地阐述了自己的主张:灵知主义就是西方现代性的本质,并且植根于西方的传统生活之中。 -
后形而上学思想
《后形而上学思想》堪称哈贝马斯思想的浓缩。他以“形而上学之争”为切入点,集中阐明了他对英美语言哲学,特别是实用主义语义学(皮尔斯、塞尔、米德等)的批判与借鉴,以便在逻辑学与语义学之间辟一条语用学的路子,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为效行为理论提供有力的证明,破除传统理性的意识哲学前提。哈贝马斯主张,通过把主体间性的方法运用于意义与有效性、主体性间性的方法运用于意义与有效性、主体性与个体性等概念,真正的后形而上学思想既可以避免传统形而上学的“理性陷阱”,又可以保有启蒙里性的批判锋芒。 -
时间的摆渡者
●作者尔维娅・阿加辛斯基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左派知识分子,她曾是当今最著名的思想家――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情人,她现在是法国总理的妻子。但首先,她是全法国女权运动的领袖,她是一位有着深刻思想的哲学家; ●她对古往今来的大哲如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海德格尔、波德莱尔、巴特、胡塞尔尤其是本雅明等关于时间的思考和观点进行了梳理、比较和评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己对于时间的独特理解; ●西尔维娅讨论了现代与怀旧、现在与过去、现在与历史、时间与绘画、时间与摄影、时间与技术、时间与政治等具有重大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对“时间”这一基本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表达了独到的见解。 -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简介: 本书收录了哈贝马斯的十二篇讲稿,它们是对于法国后结构主义激进理性批判的回应,也是对康德之后欧洲哲学主流全面而公允的评估。哈贝马斯追踪了导致我们当代处境的那些历史转折点,通过与过去和现在批评家和理论家的广泛对话,试验了他有关后现代话语之适当形式的观点。关于乔治·巴塔耶、米歇尔·福科、雅克·德里达和科尔内利乌斯·卡斯托里亚迪斯的章节尤其值得关注,它们堪称晚近德法思想之间相互影响的最早成果。 导读: 导读: 在有关从现代性转向后现代性的热烈论争中,哈贝马斯的介入注定要引起最广泛的讨论,他的成就无疑在于把论争的水准提高了几个层次。 ——马丁·杰 对于任何并非专研哈贝马斯著作的人,这些讲稿提供了进入其思想的最佳门径。 ——彼得·C.霍奇森 -
现代性
没有哪个词比现代性这个词的解释更加纷繁多样的了。一般来说,现代性是16世纪以来首先出现在欧洲的社会事实和观念事实。但是,按照姚斯的考证,现代(modernus)一词在公元五世纪就出现了,这个词旨在将刚刚确定地位的基督教同旧的异教的罗马社会区别开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一词就意味着现在和过去的断裂。它在欧洲的反复使用,就是为了表现出一种新的时间意识,就是要同过去拉开距离而面向未来。它“把自己理解为新旧交替的成果”。[1]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历史上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现代――在查理大帝时代,在12世纪,在启蒙时期,都会出现这样急于摆脱过去而欣喜地拥抱当前和未来的现代。这样的现代为求新的意志所主宰。但是,现在通常说的现代,在时间断裂的意义上,只是针对中世纪。只是在同中世纪剧烈的对照中,只是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观念同中世纪全面决裂的背景下,现代性才萌芽,它自身的独特性才斩露头角。 ……这本小书从现代性的各个层面着手――这毫无疑问是考虑到了叙述的方便。事实上,现代性必须被视作是一个历史化的复杂的内部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在其中,必定是牵一发而动千钧。它像一艘巨轮一样,从16世纪开始慢慢驶离了完全由上帝宰制的那个中世纪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