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国的话语政治
本书聚焦于19世纪晚期大清朝与英国之间的“帝国碰撞”,对“帝国”问题进行了跨文化的历史研究。作者以主权想象为中心,着重分析法律、外交、宗教、语言学及视觉文本中的知识传统和话语政治。通过爬疏相关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作者处理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文本和历史事件,如国际法、符号学、帝国之间的礼物交换、传教士的翻译、语法书,甚至还有殖民摄影术,而这一切都由与欲望和主权想象有关的帝国的话语政治这条主线贯穿起来。作者的核心关怀是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古老帝国是如何被帝国的话语政治“塑造”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 -
The Clash of Empire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 may be a war, a world, a way of life. A unique look into the nineteenth-century clash of empire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earthshaking encounter, this book reveal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international law, modern warfare, and comparative grammar--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shaping of the modern world in Eastern and Western terms. The Clash of Empires brings to light the cultural legacy of sovereign thinking that emerged in the course of the violent meetings between 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Lydia Liu demonstrates how the collision of imperial will and competing interests, rather than the civilizational attributes of existing nations and cultures, led to the invention of "China," "the East," "the West," and the modern notion of "the world" in recent history. Drawing on her archival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English--and Chinese--language texts, as well as their respective translations, she explores how the rhetoric of barbarity and civilization, friend and enemy, and discourses on sovereign rights, injury, and dignity were a central part of British imperial warfare. Exposing the military and philological--and almost always translingual--nature of the clash of empires, this book provides a startlingly new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 imperial history. -
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
在过去十多年中,资本主义全球化伴随着对文明身份的重新强调,再一次把经久不衰的文明和历史议题凸显出来。《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一书寻根溯源,对这些议题做了研究。它揭示出,欧美国家宰治的世界秩序在过去五百年之间是怎样形成的,“西方”文明又如何将其治组织和知识形态上升为普世的标 准。这些标准所设置的时空等级将非洲以及大洋洲(还有其他土著人)等无国家的社会置于“化外”,将亚洲社会定义为“半文明”,而欧洲和北美的资本主义社会则处于文明的最高端。正如本书的主编在序言中所指出,这一套文明标准到了20 世纪演变为世界各地人群的自我认识。而今欧美国家的霸权开始遭遇挑战,其文明霸权的地位也重新受到质疑,随之而来的则是人们对未来世界秩序的呼唤。 书中论文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包括地理大发现、殖民时代的国际法体系、万国博览会等,十分具象地绘出了欧洲现代性在19至20世纪殖民扩张盛期的等级景观,其中有些论文梳理了文明理念的译介过程及其特点。无论是对当代世界秩序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关注当今全球文化治的读者,这部文集所提供的详细研究和批判性的思考都不无裨益。 -
语际书写
现代思想史的写作能否落实在语言和语言之间所建构的“互译性”之初,落实在语言和语言之间相互碰撞、交融、冲突和翻译的历史过程中去研究?现代汉语本身即是这样一个过程的产物,现代思想史的写作亦然。那么,我们就不能不问:汉语和其它语言之间的所谓“互译性”是如何历史地建构起来的? 本书的研究重点,正是在语言和语言之间“互译性”的建构中生成的。它给我们留下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为这种跨语际“认识论”的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和解读线索。 -
帝国的话语政治
本书聚焦于19世纪晚期大清朝与英国之间的“帝国碰撞”,对“帝国”问题进行了跨文化的历史研究。作者以主权想象为中心,着重分析法律、外交、宗教、语言学及视觉文本中的知识传统和话语政治。通过爬疏相关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作者处理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文本和历史事件,如国际法、符号学、帝国之间的礼物交换、传教士的翻译、语法书,甚至还有殖民摄影术,而这一切都由与欲望和主权想象有关的帝国的话语政治这条主线贯穿起来。作者的核心关怀是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古老帝国是如何被帝国的话语政治“塑造”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 -
跨语际实践
跨语际实践的研究重心并不是技术意义上的翻译,而是翻译的历史条件,以及由不同语言间最初的接触而引发的话语实践。本书所要考察的是新词语、新意义和新话语兴起、代谢,并在本国语言中获得合法性的过程。 本书从跨语际实践的视角,通过复原语言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分别考察了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的不同层面,以期重新思考东西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